9月28日,沈佳高铁沈白段与G331吉林段同步开通运营。恰逢国庆中秋双节叠加,这两条交通大动脉与长春至长白山的三条高速通道形成联动,其意义远不止“通道优势转文旅优势”的表层转化——更以交通网络的系统性变革,打破了长期制约吉林文旅发展的“空间锁定”困境:既破解了“旅长游短”的体验痛点,更终结了“长白山一枝独秀、全域资源沉睡”的不均衡格局,让白山松水间的全域旅游从“概念”走向“实景”。
高铁破局:“时空压缩”背后的要素重构与区域破壁
“早食京味炸酱面,午泡长白温泉水”的场景落地,本质是沈白高铁带来的“时空压缩”革命。更关键的是,它补上了东北高铁网的“东部缺口”——结束通化、白山不通高铁的历史后,与长春、吉林铁路网衔接形成“长春-通化-白山-长白山-长春”区域环线,让东北高铁网实现“O”形闭环。
这种闭环的价值远超旅游层面:对远程客源地,它将京津冀、辽中南等核心市场从“潜在客群”转化为“即达客群”,飞猪数据显示假期吉林旅游预订量同比增63%,客源地高度集中于高铁辐射圈;对区域经济,它打通了“创新要素流动通道”,通化某药业负责人直言“与北京研发团队从半月一面变当日往返”,这种“通勤级”协同效率,为文旅与产业融合埋下伏笔。
铁路部门的“精准配套”更放大了红利:沈阳三大站增开139列热门列车、27列高铁重联新增13.7万座位,保障“朝发午至”体验;通化推出“高铁票根旅游优惠”,将交通流量直接转化为消费流量。国庆首日长白山站抵达游客增21%、沿线星级酒店满房,正是“交通+政策”双轮驱动的结果。
公路织网:“快进慢游”里的民生温度与资源活化
若说高铁是“主动脉”,高速与国道就是“毛细血管”,二者共同构建的“快进慢游”体系,解决了文旅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既让游客“快速抵达核心区”,更让“沿途风景变消费场景”。
长春至长白山的三条高速通道,并非简单的“线路叠加”,而是“差异化资源串联”:北部通道经珲乌高速联动吉林、敦化等城市,兼顾城市文旅与长白山北坡直达;南部通道沿长长高速穿越辉南、靖宇,串联生态村落与西坡景区;中部通道借延长高速穿行桦甸山区,主打山林景观沉浸式体验。这种布局让自驾游客“各取所需”,推动“过境游”向“沿线深度游”转变。
G331吉林段的价值更具深层意义。这条1240公里的沿边公路,不仅是“天然文旅博物馆”——串联沿途县市45个3A及以上景区,从高句丽王城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更承载着“民生与旅游共生”的功能:23个观景台、15个旅游驿站让“停车赏枫”成为可能;沥青路铺到村口,既解决临江村民汛期出行难,又让冷链车直达田间,山货当日抵沈阳集散中心,实现“文旅路=致富路”。
数据印证了这种“双价值”:国庆前三天集安接待游客6.6万人次,来集车辆占比从23.9%跃升至41.2%;珲春防川景区游客4.71万人次,临江、长白等边境小城宾馆满房,这些曾经的“边缘地区”,借公路网成为“文旅新热点”。
格局重塑:从“单点依赖”到“全域共振”的质变逻辑
交通闭环推动吉林文旅的变革,并非“景点数量增加”,而是“发展逻辑重构”——“长白山单点依赖”转向“全域资源共振”,从“观光打卡”转向“体验消费”,从“过境地经济”转向“目的地经济”。
过去长白山是吉林文旅的“唯一IP”,沿线城市多为“途经站”;如今交通串联起多元资源:延边州星级酒店入住率达92.5%,龙井海兰台民俗度假区单日客流超2万,辽源裸眼3D大屏、宽城子历史文化街区成网红地,通化、白山从“过境地”变“停留目的地”。这种转变的核心,是“交通激活沉睡资源”——让民俗、生态、历史资源从“后台”走向“前台”。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文旅与产业的双向赋能”:长白县金华乡依托G331发展棚膜经济吸引企业入驻,文旅流量带动产业发展;长白山聚龙火山温泉订单暴涨677%、魔界漂流增366%,则体现游客从“看风景”到“享体验”的消费升级。
专家指出,沈白高铁与G331的联动,本质是打破吉林长期存在的“要素流动慢、资源开发碎片化”困局,将边境地区的“区位劣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国庆期间央视多频道直播、两登《新闻联播》,并非偶然的“流量爆发”,而是吉林文旅“从单点突围到全域振兴”的标志性信号——当钢铁动脉串联起千里风景,当交通网络激活多元资源,这片黑土地的全域旅游,正从“新图景”变为“新经济增长极”。
来源:彩练新闻
作者:刘姗姗 邹鹏亮 实习生 刘重奇
责编:金馨鑫
编审:张宇
监审:董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