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欣阅
国庆黄金周的喧嚣,从各大口岸就能提前感知。国家移民管理局给出的预测是,今年长假期间,每天跨越国境线的人流将摸高到200万人次。
这个数字,比去年同期的日均187万人次,又往上涨了一截。数据听着让人振奋,毕竟今年前三个季度,已经有近9500万中国人走出家门看世界,同比增长了52%。
这股热潮,看似是全面复苏,但如果你凑近了仔细瞧,会发现游客们的脚步,正走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一边是日本热度居高不下,另一边是泰国持续遇冷。
安全感,出境游的底牌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泰国旅游的讨论,常常会收敛到一个非常扎心的问题:“去了,还能平安回来吗?”这种弥漫在网络空间的焦虑,像一盆冷水,浇灭了许多人出发的热情。
这种担忧绝非空穴来风。数据是不会骗人的。今年1月到9月22日,踏上泰国土地的中国游客数量,同比骤降了整整35%。
就连国庆黄金周这个传统旺季,赴泰的机票日均预订量也比去年少了约26%。预测的游客人数,也从去年的26.2万,缩水到了大约20万。
有学者指出,诈骗和犯罪问题,是动摇游客信心的核心。当安全都成了未知数,再卖力的美食推广活动,也显得苍白无力。
这种不安全感,在国际机构的评估中也得到了印证。在全球和平指数的榜单上,泰国排在第38位。
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向日本。为什么它能成为各大旅游平台上的“出境游第一名”?仅仅是因为风景好、东西好吃吗?不完全是。
同样在那份和平指数榜单上,日本高居第12位。这个排名,就像一个无声的承诺,给了游客们最基础的保障。
这种高度的信任感,直接体现在了游客的行动上。今年前7个月的数据显示,去日本的中国游客里,选择不跟团、自己规划行程的自由行比例,竟然高达九成。
想想看,敢于在一个陌生的国度自由穿行,这本身就是对当地社会治安环境投下的最高信任票。
当一个目的地的安全感出现裂痕,游客们自然会用脚投票。那些原本可能流向泰国的客流,如今正悄悄转向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这些地方。
这些国家不仅签证方便,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游客心中维持了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形象。中马互免签证后,才过了5个月,去马来西亚的中国游客数量就快赶上去年全年了。
说白了,在今天的出境游市场,安全感不再是一个加分项,它已经成了最底层的逻辑,是一张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底牌。
不止是便宜,还得值
当然,游客们心里都有一本账,但这本账算的可不仅仅是机票酒店花了多少钱。大家追求的,是一种“广义性价比”。
这里面包含了汇率带来的实惠、旅行的舒适度、时间成本,甚至还有消费时的选择自由度。而日本,恰恰在这些方面都给出了高分答案。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日元汇率的持续走低。1块钱人民币能换到超过20日元,这种实打实的购买力提升,让购物体验变得格外愉快。
再加上相对于动辄上万的欧美长线,飞日本的机票成本也更容易控制。
更重要的是那些“隐性价值”。中日之间没有时差,下了飞机就能立刻切换到度假模式,省去了倒时差的痛苦。饮食和气候上的相近,也大大降低了适应的门槛。
这种“值”,深刻地改变了游客的消费行为。大家不再是以前那种冲进商场,对着奢侈品一通“扫货”的模式了。
一个有趣的数据是,今年第二季度,赴日游客的人均消费支出,其实比去年还微降了0.1%。钱没少花,但花得更精明了。
证据就是,像堂吉诃德这样的折扣店和药妆店,免税销售额创下了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传统百货业态的免税销售额却在连续下滑。
奢侈品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以LV品牌为例,它在日本市场第二季度的销售额,同比下滑了约28%。
游客们用真金白银做出了选择:利用汇率优势,多买点划算的日用品,而不是去追逐那些高价的牌子。
追求性价比的极致,甚至催生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出行方式。比如,大同的云冈机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机场,突然成了周边地区的出境游枢纽。
这里有直飞曼谷、首尔的低价机票,便宜到让一些北京的游客,宁愿先坐高铁到大同,再从这里转机出国。
这种曲线救国式的路线,背后是旅行社的包机或切位运营模式,但也恰恰反映了游客们为了省下机票钱,愿意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的“精明算盘”。
打卡已过时,现在流行回家
当安全和性价比这两个基础需求得到满足后,一种更深层次的渴望开始浮现: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地打卡,而是想要真正地“沉浸”其中。
这种对独特、深度和个性化体验的追求,正在推动旅游市场进入一个“后观光时代”。而日本,再次成为了这个趋势的最佳范本。
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目的地的“去中心化”。以前大家去日本,言必称东京、大阪、京都。但现在,风向变了。
像福冈、伊豆半岛这些相对小众的地方,搜索热度激增了超过两到三倍。更深入的,像高山市、东伊豆町这类能提供深度体验的目的地,预订量增长也超过了两倍。
为什么这些小地方能火起来?一方面,日本拥有全球顶级的铁路基础设施,一张JRPass在手,就能轻松地探索各个角落,这为深度游提供了硬件支持。
另一方面,这些地方能提供大城市所没有的、差异化的文化和自然风光。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游客赴日的高复购率。有数据显示,超过10%的游客去过日本三次以上,甚至有6%的“骨灰级”玩家,访问次数达到了惊人的20次以上。
这种现象背后,其实藏着深刻的心理密码。当一个人能够自主地规划行程,深入探索一个地方,与当地文化建立起真实的连接,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时,那种满足感是跟团游无法比拟的。
这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让人忍不住“再来一次”。
结语
游客们的热情,像潮水一样涌向那些能同时提供安全感、高性价比和深度体验的目的地。这股潮流,为全球旅游市场带来了结构性的机遇。
中国的企业也早已嗅到了商机,开始系统性地布局日本的旅游服务生态。从微信支付、支付宝与日本主流服务商的合作,到覆盖出行、住宿、流量分发的服务链路,一张为中国游客量身打造的大网正在铺开。
对于想在这波热潮中掘金的中国企业来说,最终的竞争,并非流量之争,而是运营深度和本土化适应能力的较量。
从一个热闹的参与者,转变为一个能够与当地市场共生共荣的长期价值共建者,或许才是能在变化的市场中真正立足的关键。热闹是游客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