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黄金周落下帷幕,浙江文旅市场交出亮眼答卷:全省累计接待全域旅游人数3760.3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46.8亿元,游客人均花费达1454.1元,均创2021年同期历史新高。同时,“反向旅游”“错峰旅游”正重构假日出游版图,县域目的地、体验式消费、错峰时段成为新焦点,让“诗画浙江”从传统景区观光向全域生活体验深度转型。
国庆期间的杭州西湖,游人如织。
反向游:县域“小而美”打败城市“大热门”
这个假期,浙江文旅市场呈现“中心分散”特征,以县域为核心的反向旅游成为主流选择。相较于杭州西湖511.64万人次的接待量,湖州、温州、丽水等多地县域凭借特色IP实现“流量逆袭”,印证了游客从“看风景”到“体验生活”的需求转变。
湖州全域以在地文化为抓手,打造差异化县域旅游矩阵:德清莫干山的“金秋庾村艺术季”吸引艺术爱好者驻足,安吉竹海的“秋日采风”研学线路人气高涨,长兴“湖鲜美食嘉年华”撬动餐饮消费,南浔古镇“月满南浔·水乡灯会”更创下31万人次单日接待纪录。数据显示,湖州假期日均游客接待量突破100万人次,农家乐(民宿)经营性收入达2.49亿元,两项指标同比均增长30%左右。
温州文成县则借低空经济破题,在百丈漈景区推出10条飞行游线,结合“武侠大会”等地面活动带动体验人次超5万;丽水缙云仙都以“仙剑二十周年仙侠季”打造九大打卡点,丽水全市接待游客158.2万人次,增速居全省第二,过夜游客占比近7成,实现“远程游”突破。这些县域通过精准定位,让“小众秘境”变成“热门去向”。
错峰游:时段分散+业态延伸激活消费潜能
错峰旅游不再局限于“避高峰日期”,而是延伸至“错峰时段”“错峰业态”,形成全周期消费链条。夜间经济与节后延展成为两大突破口,配合政策引导实现客流“削峰填谷”。
夜间消费成为错峰核心场景。杭州优化升级的夜游巴士线路“城市过山车Pro”,长假车票提前3天售罄;台州联合绍兴、宁波推出“越水长游”夜游产品,构建“船上观演+岸上消费”闭环;宁波联动舟山以“City Bus+City Walk”模式激活滨海夜间出行。从光影秀到夜游船,夜间业态让景区客流从日间向夜晚转移,有效分流高峰压力。
节后错峰更显性价比优势。全省提前布局的300余项文旅优惠持续发力,西溪湿地门船联票优惠延续至11月底,湖州驾云山景区10月5日后推出“背诵古诗赠咖啡”活动,引导游客避开前半程高峰。
省商务厅数据显示,全省发放超2亿元消费券,覆盖商超、餐饮等多领域,杭州湖滨商圈销售额达3.68亿元,同比增长25%。
新特征:体验升级与跨界融合成破局关键
反向与错峰旅游的兴起,离不开体验经济的渗透与业态创新的支撑。科技、体育、农业等元素与文旅深度融合,让非传统景区成为新打卡地。
“科技+文旅”带来全新体验。
杭州文三数字街区“机器人未来世界”8天接待游客近8万人次,营收超百万元,两项指标同比分别增长33.65%和51.85%;湖滨商圈“西子魔盒”展示前沿科技产品,成为游客必体验项目。而“体育+文旅”“农业+文旅”同样成效显著:“浙BA”城市争霸赛带动综合消费4.2亿元,富阳赛场外小吃摊排起长队,周边酒吧客流增长10%-20%;宁波发放30万元农产品消费券,带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消费达2.19亿元。
专业市场的旅游属性也被激活。义乌“世界超市”吸引中外游客“进货式”旅行,前三季度接待入境商旅46万人次;诸暨山下湖镇推出珍珠蚌认养项目,吸引超百组家庭参与,让“购物地”变身“旅游地”。这种跨界融合让反向错峰游客获得“在地化、深度化”体验,成为出行首选动因。
反向与错峰旅游的兴起,标志着浙江文旅从“资源驱动”向“体验驱动”转型。县域特色的深度挖掘、全时业态的精准供给,让黄金周旅游更具品质感与获得感,也为全域旅游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综合自央广网、中国新闻网、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网站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