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芮铭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四川省大竹县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游人如织,连片竹海如碧波荡漾,翠影婆娑间,游客漫步竹林步道、体验挖笋采菌、品鉴竹筒酒香,沉浸于“大巴山大竹海”的生态画卷之中。
大竹,这座“因竹得名、伴竹而生、因竹而盛”的县城,正以一场“竹”味十足的绿色变革,抢占“以竹代塑”新赛道。国庆节前,该县还承办了竹基复合材料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技术交流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从林下经济到“三竹鼎立”产业体系,从科技赋能到文旅融合,大竹县正将满山苍翠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大竹县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 王巍 摄
竹林蕴“金库”:
科学管护资源铺就富民路
位于铜锣山中上部的大竹县高穴镇葛麻山现代竹产业基地,地处三村交界,交通便捷,紧邻竹石路县道,周边210、318国道及南大梁高速穿境而过。今年8月,该基地获评“四川省现代竹产业基地”,总面积6166.5亩,竹林连片、界限清晰,其中白夹竹3133.4亩、慈竹2627.6亩,另有少量毛竹与寿竹。
竹林之下,生态与效益共生共荣。“夏秋季节气温高,我的羊特别喜欢钻竹林,不仅可以乘凉,还能吃到那些喜阴的青草。”合作社负责人张丁华笑着介绍。他自2018年成立合作社,已有十余年养羊经验,现养殖规模近300头,坚持散养、不喂饲料,养殖周期超半年,成羊可达160斤,年销售近百头至重庆、达州城区,市场反响良好。
大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守洪介绍:“依托基地,村里涌现出5户百头以上养羊大户,林下种植的百部、天麻等中药材长势喜人,食用菌项目也正在引进。我们设有3名生态护林员、4名巡山员定期巡查,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引导村民发展竹材粗加工及林下种养。村民变身‘股东’,享受‘保底分红’,竹下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超70%。”
林下放羊 曹芮铭 摄
基地管理更显“智慧范儿”。“我们给每片竹林都办了‘VIP套餐’。”基地里的技术人员介绍,每片竹林均建立专属管理档案,团队重点培育白夹竹、慈竹等乡土良种,按市场需求定向打造材用林,遵循“砍老留幼、砍密留稀”原则科学调控密度,实现精细化、高效化管护。
近年来,大竹县持续加大投入,优化竹林布局、调整品种结构、提升产业效益,通过“宜笋则笋、宜材则材、笋材兼用”的分类经营模式,竹林资源利用率逐年攀升。目前已建成乌木、高穴两个高产竹林实践基地,以及省级竹林仿生态种植食用菌、中药材示范基地各1个,成功入选全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培育县。
“三竹”聚势起:
迈出绿色转型的关键一步
走进大竹经开区鑫竹海(大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紧张有序地调试设备。“生产设备已陆续安装完毕,即将进入试生产阶段。”企业副总经理黄煜介绍,项目分期建设,首期投资2.4亿元、占地100亩,建设2个生产单元,投产后年产4万吨竹缠绕管道管廊,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网改造、民生用房建设等领域。一期达产后预计年产值6亿元、税收5000万元;全部建成后年产30万吨竹缠绕产品,年耗竹50万吨,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税收8亿元,带动上下游企业新增产值40亿元、税收4亿元。
竹缠绕管道生产线 程一凡 摄
2024年起,大竹县紧抓“以竹代塑”国家战略机遇,将竹产业列为县域核心支柱产业,确立“以资源招龙头、以龙头聚集群、以集群育基地、以基地富百姓”的发展路径。聚焦竹纤维、竹缠绕、竹浆纸三大领域精准招商,成功构建以四川兴竹、上海泰盛科技、鑫竹海项目为核心的“三竹鼎立”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全国唯一同时布局三大竹产业门类的县,迈出绿色转型的关键一步。
其中,四川兴竹生物基新材料项目由安徽金竹公司投资,采用自主研发的超声波微气流绿色分离技术,于2024年7月落户,一期投资7.5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竹纤维生产线,年均用竹30万吨,达产后年产值10亿元、税收7000万元,目前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上海泰盛科技竹浆纸项目落户柏林市级工业园区,规划年产30万吨漂白竹浆,年均消耗竹材120万吨,建成后年产值约42亿元、税收近5亿元,并将带动后加工产业链实现80亿元产值、6亿元税收,项目正加快建设,预计2026年8月试生产。
“竹景”引客来:
文旅融合激活发展新动能
依托广袤竹海资源,大竹县以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引擎,奏响文旅融合新乐章。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五峰山集“山、竹、石”于一体,融“秀、奇、幽”于一身,凭借连片竹海赢得“大巴山大竹海”美誉,成为川渝地区热门生态打卡地。
“公园空气清新,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竹唢呐、竹笛、二胡,玩得特别开心。竹筒宴也很有特色,适合家庭轻度假。”游客黄先生在国庆假期携家人游玩后点赞道。景区紧扣“竹”元素打造沉浸式体验:春季组织游客亲手挖笋,感受农耕之趣;夏季依托竹海清凉,成为避暑胜地;秋季推出林下采摘,分享收获的喜悦;冬季流行围炉煮茶,吸引游客前去打卡。
打捆好的竹材 曹芮铭 摄
景区招牌产品“竹筒酒”匠心独运——以优质高粱酒为基酒,通过高压微创技术注入活竹腔体,酒液在竹中二次发酵,充分汲取竹汁清香,形成独特风味,广受游客青睐。
大竹县不止于单一景区运营,更以“渝来蜀往・大美竹乡”为核心品牌,推动竹文化和旅游、农业深度融合,打造森林四库实践基地、竹海之眼等网红打卡点,构建“一城两线三片全域”发展格局。无论是诗意盎然的城市竹韵生活圈,还是充满烟火气的乡村“赶村”体验,都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元的“轻旅游・微度假”选择。
“我们正加快推进翠竹长廊、竹林大道建设,推进竹产业园区景区化改造,力争2026年建成8个以上竹林景区(景点)。”大竹县旅游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郑伯娟介绍,未来将重点打造国道318竹林温泉康养线与达渝产业大道农文旅休闲线,培育三大示范片区,开发特色项目,推广乡村运营模式,构建“城乡联动、景村融合”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从一竿竹到一条链,从一片林到一座城,大竹正以竹为笔,书写绿色发展的新时代答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