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海
好一个盘道梁,本是一处寂寂无名的盘山路,在暮秋,却成为闻名遐迩的燕山景观大道,网红打卡地。
此山如是说。
盘道梁,顾名思义也只是一条普通的盘山公路,最高处海拔不过千米,它坐落在兴隆县北营房镇的李家庄村。早时这里有条通往承德县的狭窄山路取名“窄道子”,建国后扩建为县级路成为交通要道。近年来,随着京津冀交通大环线的通达,这条盘山路逐渐失去了交通运输功能,几近闲置,降格为兴隆承德两县之间名副其实的乡村旅游公路。
此路如是说。
别看这山不高不险不峻,路却在层峦中盘旋而上,山舞银蛇,蜿蜒曲美,九弯十八盘,扶摇十数里。这里本就峰回路转,植被茂密。人们发现,这里一年四季景观颇具丽质,诗意盎然。可谓春有“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唐•王维)诗情;夏有“播笔望白云,开帘当翠微。”(唐•李白)意境;秋有“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盛景;冬有“玉嶂拥清气,莲輋开白花。”(唐•吕温)画意。这别致的天然美景,吸引周边的人们一睹为快,络绎不绝。
暮秋里观风景,其实是读山。
国庆节刚过,趁着天气友好,我们约了文学和摄影的一众发烧友浩浩荡荡地奔盘道梁凑特闹。
等我们到达半山腰的时候,早就被各路人马捷足先登了。人们依次把车辆停靠在路边,遴选最佳观赏或拍摄点,有许多“摩的”和“骑的”客们灵活机动地变换着位置,抢占先机。专业摄影师们来的更早,他们扛着长枪短炮在各自的点位上蹲守光线和目标;有不少航拍机在空中上下翻飞;还有人对着镜头手舞足蹈地现场直播。听口音和看车牌,北京天津唐山河北各地的都有,男女老幼不计其数。人们多数在不停地摄影录像,而有些人则站在那里,静静地用心观风景。
我们在山顶下道,沿着崎岖上山路往制高点攀爬,寻找每年例行的拍摄点。上山路被茂密的森林笼罩着,光线从松树、柞木、山杨、五角枫、桦树和白蜡树的空隙中透过来,照射在脚下五彩缤纷的叶子上,显得斑驳生动。令人感动的是,春天已经用一树花朵感动过我们的那些山梨、山桃和山杏树们,此时披上红的、紫的或金色的盛装,摇曳着身形迎接着我们再次光临。这似曾熟悉的树们,总是身着盛装,变换颜色,妆点群山,光彩夺目。居高临下俯视,那条盘山公路就如同一条银丝带缠绕在层林尽染的崇山峻岭之上,一道道石壁爬满红藤,远山在薄雾中层次分明,而近处的树木赤橙黄绿青紫交相辉映,托起一幅幅绚烂多彩的画卷。树上林间,时有松鼠或山鸡窜出,空中有喜鹊乌鸦飞过,为晚秋时节增添了许多灵动。
这大自然恩赐的立体的、天然的、壮美的秋日画卷,宛如一首长诗,一部著作。
其实,盘道梁,不过是燕山山岳的一抹色彩。
燕山山脉是我国著名的山脉之一,它横跨京津冀地区北部,延长约420公里。地质学上著名的“燕山运动”,就是以燕山作为命名地。是因为燕山地区在中生代末期,发生了具有代表性的地壳运动,中国诸多山脉在此时期,伴随广泛的褶皱隆起,形成现今大陆地貌的基础、框架和格局。海拔2118米的雾灵山是燕山主峰,而名不见经传的盘道梁就坐落在雾灵山左侧的肩头位置。据历史文献记载,800到900年以前,华北森林曾延伸到这里,并扩展到内蒙古的边界。仅在300年前,森林还掩覆承德中部,现在的燕山山脉仍残存着广阔的油松带上百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生物多样性的标本库。
一叶知秋,方知繁华。山,有山的前世今生,莫怀恭敬之心难以读懂。
盘道梁,不过是龙脉福地里的一则故事。
自清朝顺治年在遵化马兰峪建造东陵之后,在陵园方圆800里范围内设置红白清三道桩卡,辖区作为风水禁地。期间迁走居民,严禁耕牧、樵猎及行走,严禁砍伐,林木得以自然生长。于是,逐渐呈现出一派遍地成林、大树参天、鸟兽成群、遍地涌泉的莽原景象。盘道梁所在地的北营房,源于清光绪年间,守护清东陵“后龙风水禁地”的拨总卢香,率38人来此地安营扎寨,因村庄位于鹰手营子北面,故称“北营房”。而山岭之下的李家庄村自1918年才有人居住。这段历史,人们在清朝1909年绘制的“东陵风水全图”中得以验证,证实了这一地区作为皇家后龙风水封禁长达254年之久。
与山水对话,追寻来处与归途。山,是承载历史符号的丰碑。
山,在中华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被视为一种生命的皈依和精神寄托。古人通过沉浸在山岳的自然美景中,感悟自然,寻找慰藉,回归本真。巍巍燕山,曾几何时,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南北气候和地缘差异塑造了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民族交融,慷慨彪悍,俗重气侠,和合共存,演变成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文明演进的交汇地。洋洋数千年,这大山见证了一幕又一幕塞上悲歌。
人们直面燕山悠然而生的敬畏,恰恰体现了自身对于崇高与永恒的向往。世界是硕大的生命体,人和动物、山石树木作为生命体均被注入了时间、历史、情感的灵性与力量,有灵魂的物体必将受人信仰与崇拜。西方人常常将山水用做挑战对象,中国人则寻幽探胜,讲求天人合一,实际上是一种中国式的世界观和哲学。人们亲近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对语,就是一种伦理回归,大道使然。因此,大山之于国人,不仅是见山见水,更是心性感悟,是中国人最实用的美学求索。
今天,在满目斑斓的秋色中读山,实在实在是件幸事。惟愿吾山能承载乡愁,演绎一场北宋画家郭熙笔下那番“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绝美意象。
哦,暮秋如诗,暮秋如画。秋山,便是人们呢喃物语的心路驿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