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黎平县推出“侗寨笙歌颂祖国·鼓楼明月照侗乡”系列文旅活动,旅游市场热度攀升,全县假日期间共接待游客26.82万人次,同比增长12.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8亿元,同比增长12.6%,非遗体验、民俗活动和红色旅游等成为亮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感受侗族文化魅力。

国庆首日,肇兴侗寨寨门迎宾现场。
非遗体验点亮文旅市场
9月30日晚,肇兴侗寨的夜色已被提前抵达的游客点亮,散客们拖着行李箱,走进预订好的民宿;沿街的餐饮店里,跟随旅行团而来的游客早已按捺不住假日的兴奋,欢声笑语间,节日的狂欢悄然启幕。
假日期间,景区内处处可见动人的体验场景:侗族大歌的悠扬旋律在鼓楼间回荡,蜡染、刺绣等非遗工坊中聚满了亲手尝试的游人,更有徒手抓田鱼、长桌宴上品尝侗家美食等趣味活动,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国庆首日,肇兴侗寨景区举行盛装巡游。
肇兴侗寨非遗集市同样人气高涨,腊腌茶粟飘香,蓝染银饰琳琅,人流如织间,游客沉浸于侗家技艺与风物,现场笑语鼎沸,热闹非凡。
在侗品源靛染文化体验馆,游客们目睹侗布制作的全过程,亲身体验蜡染、刺绣等传统技艺,据合作社负责人陆勇妹介绍,国庆期间日均接待游客量达600余人次。

双节期间,游客正在穿着侗族服饰拍照。吴光辉摄
“这种天然染料染制的侗布,不仅色泽温润,还有文化内涵,是非常有意义的纪念品。”来自上海的陈女士购买了多块侗布准备带回送朋友。
民俗盛会延续文化传承
10月1日一早,在肇兴镇纪堂与登江侗寨交界处的“纪花银”芦笙坪上,侗族同胞最隆重的民俗盛典之一“纪花银”芦笙盛会正式鸣响,上千把芦笙齐鸣,声音洪亮深远,回荡在山谷间,众多游客到场观看这场黔湘桂盛宴。

10月1日,“纪花银”芦笙盛会现场。李春梅摄
据芦笙赛总指挥陆敏介绍,此次活动共有248个芦笙队来参赛,7440把芦笙,参赛队员来自广西、湖南、贵州等邻近省份,吸引了周边地区侗族群众以及各地游客达3万余人次。
10月6日中秋之夜,“村歌嘹亮·情满中秋”文艺晚会在肇兴侗寨电音广场盛大开幕,皓月当空,侗族大歌与现代歌舞交织,为游客呈现了一场民族文化盛宴。

黎平侗寨里的村民正在跳舞欢庆国庆、中秋佳节。黎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此次活动以“让月亮照见文化,让群众成为主角”为核心,不设专业舞台,没有职业演员,宛如一场在侗寨月光下自然生发的文化派对,实现了真正无边界的全民参与;晚会气氛在《再唱丢久不见》的琵琶歌韵中引爆高潮,更在《锦绣黔东南》的集体“侗迪”中达到沸腾,演职人员与游客携手起舞,以最具活力的方式共庆双节之夜。
“中秋节就应该这样过!”广东游客黄女士兴奋地说,“这是她过得最具文化气息的中秋节啦。”
红色旅游升温添彩
家国同庆之际,黎平红色旅游持续升温,黎平古城翘街成为热门打卡地。

国庆期间,外国友人正行走于黎平翘街。张才林摄
假期期间,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古色古香的翘街两旁随风飘扬,游客们在浓浓的国庆文化氛围中走进黎平会议纪念馆、黎平会议会址,了解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
“这里的红色文化十分浓郁,借此假期带娃来体验、感受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斗志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这对于孩子们而言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假期教育。”游客冉女士感慨道。

国庆期间,肇兴侗寨无人机表演现场。黎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提升服务质量、营造浓厚节日氛围,黎平会议纪念馆还重点落实了三项举措:一是加强对讲解员、安保及保洁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二是优化参观线路,实施客流错峰引导;三是增设临时画展等文化内容,通过以上措施,力求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增强参观体验。

黎平厦格侗寨“泥人节”欢腾现场,游客与当地村民正在田里抓猪。李春梅摄
与此同时,“迎国庆·感党恩”吴志祥教授大型绘画展在黎平会议纪念馆开幕。这场艺术盛宴共展出60余幅精品力作,将红色基因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用斑斓色彩诉说家国情怀,为国庆献上了一份独具匠心的文化厚礼。

黎平厦格侗寨“泥人节”现场。李春梅摄
此外,为丰富游客体验,黎平还推出多项创新活动,如肇兴侗寨举办“五星耀侗乡·打卡颂祖国”互动活动,游客通过短视频平台传递家国情怀;无人机灯光秀以科技之力在夜空勾勒侗族元素,展现传统与现代的绚烂对话;厦格侗寨“泥人节”则将狂欢推向高潮,村民与游客在稻田摸鱼嬉泥,以最质朴的方式共庆丰收。系列活动线上线下联动,为游客打造了多元而独特的文旅体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运镇
编辑 欧阳章杰
二审 陈丹
三审 欧阳海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