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长假,一群青少年踏上了贵州研学之旅,于山河胜景与人文底蕴中收获成长。他们走进秋意盎然的植物园,探访革命先驱的红色家书;在苗寨侗乡体验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于田野间感受农事劳作的质朴欢愉;更站在“桥梁博物馆”的奇观前,读懂贵州跨越天堑的智慧与勇气。这趟旅程,是行走的课堂,让年轻的心灵在自然与历史的交响中,深化家国情怀,积蓄前行力量。

关键词:大国基建
国庆假期,坝陵河大桥再迎研学热潮,学生们在这里触摸钢铁巨龙的脉搏,感受国家基建实力的脉动,体验一场知识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探索之旅。数据显示,国庆前5天,该桥平均每天接待研学教育团超1000人次。

国庆假期,孩子们在坝陵河大桥“打卡”
站在坝陵河大桥桥面,俯瞰370多米深的峡谷,贵阳市观山湖外国语实验中学卿思勉同学手心冒汗,心中却充满震撼:“大桥像一条钢铁巨龙横跨两山之间,特别壮观。而比景色更触动我的,是建设者们攻克峡谷风大、复杂地质的故事。”

观山湖外国语实验中学卿思勉同学参观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
同样来自观山湖外国语实验中学的娄容斌同学,对走进桥塔内部的经历印象深刻:“伸手触摸钢桁梁,再想到它要拉起上万吨桥面,工程师们建桥的场景就浮现在眼前。”在坝陵河桥梁博物馆,他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悬索”“锚碇”等专业概念,“原来课本里的‘力的平衡’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撑起整座大桥的硬功夫”。

观山湖外国语实验中学娄容斌同学参观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
这个国庆,越来越多家长选择用研学游替代传统景点观光。一位家长道出共同心声:“希望孩子在行走中收获有价值的成长。坝陵河大桥不仅是工程奇迹,更融合了地理、历史、物理等多学科知识,是名副其实的‘行走的课堂’。”当孩子主动分享工程师的故事并表示“想了解更多贵州的桥”时,家长看到了研学旅行激发出的探索热情。
为何坝陵河大桥能成为如此生动的“活教材”?据了解,研学教育以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为核心载体,通过图文展板、微缩模型、多媒体数字沙盘和互动屏幕,系统展示大桥建设历程与技术突破;学生通过 1:500的大桥精密模型,直观理解悬索桥的主缆、锚碇、钢桁梁等关键结构;在370米高空的桥体内部,触摸钢桁梁与锚索,将课本中的力学知识转化为具象认知,让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科学知识,更在心中种下了科技报国、创新担当的种子。

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研学教师吴娟
面对持续高涨的研学需求,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已规划系列升级措施。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研学教师吴娟介绍,10月底将启动以“桥旅融合”为核心的升级改造,引入AR、VR等数字技术,通过场景创新打造沉浸式体验,推动研学旅行产业数字化发展。

坝陵河大桥
值得一提的是,坝陵河大桥是世界首座山区跨峡谷千米级跨径桥梁,也是贵州省内可进入桥体内部开展科学教育的超级工程大桥。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是目前全国最大、贵州省内唯一以桥梁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展陈面积6350平方米,配套建设多功能教室、桥梁图书馆、研学宿舍、桥梁文创店等服务设施,被共青团中央纳入“百万青年看祖国”必经打卡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航
编辑 王雨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李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