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国庆长假,一群青少年踏上了贵州研学之旅,于山河胜景与人文底蕴中收获成长。他们走进秋意盎然的植物园,探访革命先驱的红色家书;在苗寨侗乡体验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于田野间感受农事劳作的质朴欢愉;更站在“桥梁博物馆”的奇观前,读懂贵州跨越天堑的智慧与勇气。这趟旅程,是行走的课堂,让年轻的心灵在自然与历史的交响中,深化家国情怀,积蓄前行力量。
关键词:非遗体验
国庆期间,丹寨县成为众多家庭体验非遗技艺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作为“中国非遗周”永久举办地,丹寨完整保留着祭祀蚩尤的“祭尤节”等古老传统,蜡染、古法造纸、锦鸡舞等非遗项目独具魅力。万达非遗小镇、龙泉山杜鹃花海、排廷瀑布等景点,也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自然风光备受游客青睐。
国庆期间活动现场
在众多游客中,来自广西的九岁女孩张雨欣牵着父母的手,穿梭在丹寨万达小镇的非遗工坊间,用稚嫩的双手触摸着千年非遗的脉络。
在丹寨万达小镇,“非遗研学大课堂”遍布街区。蜡染小院、造纸小院、鸟笼小院等空间,将非遗传承融入日常体验。依托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小镇开设了苗族蜡染、古法造纸、鸟笼制作、银饰锻造等传习课程,把传统技艺转化为生动有趣的亲子研学活动,让家长与孩子在共同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与智慧。
在蜡染小院,张雨欣第一次握住了特制的铜蜡刀。“这把蜡刀比铅笔重多啦,”她笑着说,“但是画出来的花纹特别神奇。”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她小心翼翼地蘸取熔化的蜂蜡,在棉布上勾勒出蝴蝶与花朵的图案。从绘制纹样到浸染、氧化,再到最后的热水脱蜡,她全程参与,亲眼见证了一块素布如何蜕变成蓝白分明的艺术品。
蜡染体验
相邻的古法造纸坊里,张雨欣和父母一起协作完成造纸的各个工序。搅拌纸浆、协同抄纸、点缀花草,一家人的默契配合让古老的造纸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我要把这片银杏叶放在这里,”她专注地摆弄着手中的花瓣,“这样造出来的纸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古法造纸体验
丹寨万达小镇通过一个个沉浸式、可操作的非遗项目,成功打造出一个开放式的非遗研学课堂。夕阳西下,张雨欣小心翼翼地收起自己制作的蜡染和花草纸。对她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旅行纪念,更是与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对话。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珍情
编辑 王雨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李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