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长假,朋友圈里上演着冰火两重天。一拨人在两万一晚的网红民宿里感叹“风景治愈一切”,另一拨人直接把车停在湖边,车顶帐篷一撑,零成本看了一场绝美日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度假方式,背后却是一个行业的集体阵痛,和一群游客的集体觉醒。
你可能会说,那两万一晚的民宿房东简直是黑心资本。可人家也有一肚子苦水。喀纳斯那样的地方,一年就三个月能开门迎客,剩下九个月大雪封山,人影都见不着。全年的房租、员工工资、银行贷款,全得从这九十天里挣出来。这么一算,那一晚的高价,不过是把一年的生存成本摊了进去,利润可能还没楼下卖奶茶的厚道。全国的旅行社更惨,六万四千多家,平均下来一家一年就挣五万八,还不够在一线城市付个房租。每天有新开的,每天也关门的,游客的热闹与他们无关,他们只能看着账户余额叹气。
于是,聪明的人开始换活法了。有人把车后排座椅一放,拼多多上花两百块买个气垫床,一辆普通的家用车秒变“床车”。新能源车的外放电功能一接,电压力锅在野外咕嘟咕嘟炖上牛肉,车窗就是一块天然的IMAX巨幕。服务区里花五块钱冲个热水澡,比在酒店大堂排队等房卡痛快多了。这根本不是吃苦,当半夜的银河就悬在你的头顶,隔壁房车的大哥递过来一杯热气腾腾的手冲咖啡,那一刻,你才会觉得,那些装修豪华的五星酒店,反而像一座精致的牢笼。
数据不会骗人。国庆期间,露营装备销量直接翻了两倍,车顶帐篷更是卖到断货,高速服务区里过夜的私家车数量比往年多了四成。年轻人早就抛弃了那种按部就班的PPT式旅游,将近七成的95后,都是出发前一天才在手机上随便定个目的地,导航一设,走到哪算哪。共享平台上租个帐篷一天才五十块,比网红民宿便宜了四十倍,还不用看老板脸色。带娃的家庭更是把省钱玩出了新高度,后备箱塞满自热火锅,餐餐人均十五块,省下来的钱,直接给孩子多买一张迪士尼的速通卡,那份快乐,是住豪华酒店换不来的。
这种露营的乐趣,远不止省钱那么简单。天黑之前,你得熟练地撑开帐篷,用地钉把它牢牢固定在草地上,防风绳拉得恰到好处。晚上,一盏小小的营地灯挂在帐门上,暖黄色的光晕洒在折叠桌椅上,锅里煮着热气腾腾的泡面,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和青草的味道。没有电视的嘈杂,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和远处偶尔传来的虫鸣。孩子们在草地上追逐打闹,再也不用担心吵到楼下的邻居。清晨,你不会被酒店的叫早电话吵醒,而是被第一缕透过帐帘的阳光和清脆的鸟鸣唤醒。拉开帐篷,深吸一口带着露水湿气的清新空气,远处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任何星级酒店都无法给予的。
老派的从业者也没闲着,转型的口子早就打开了。路上碰到一个旅行社的小哥,以前是带大巴团的,现在专门给玩床车的人设计路线图,哪里能接到干净的水,哪里能舒舒服服洗个澡,他门儿清。一份电子攻略卖九十九块,一个国庆假期就卖了八千份,收入接近八十万,这比他过去带团挣得可轻松多了。酒店也学精了,推出“日间房”,八个小时,让你洗个澡、充个电、开个远程会议,只收两百块,总比房间空着强。景区更直接,直接划出大片平价营地,水电桩给你装得明明白白,一辆车一晚只收八十块,比动辄上千的酒店便宜了十几倍,还环保。
说到底,旅游这事儿,早就不是什么神圣的朝圣了,它就跟咱们去菜市场买菜一样。以前你没得选,只能被动接受高价,现在你的工具箱里塞满了各种选择,手机上刷一刷,就能换一种活法。花不花钱,花多少钱,决定权终于回到了自己手里。
下次长假别再喊贵了,把车加满油,远方其实没那么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