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光从宁波一个渔村走出来,用一生去追寻自由和远方。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可以有另一种活法。
早年坎坷与启程准备
谢建光1959年出生在宁波瞻岐镇一个渔村,家里条件一般。他小时候一边放牛一边上学,只读了五年小学。长大后帮父母干农活,父母想让他学手艺,就安排他学木工。可学艺过程中,他不小心伤了手指,从此断了这个念头。十七岁时,他得了先天性心脏病,家里花光积蓄给他治病。
出院后,他试着自学准备高考,想去杭州大学深造。可基础太薄,第一次高考没考上。他不死心,跑到杭州大学旁听文学课,可学校不让闲人进去,把他赶了出来。求学路断了,他回家继续务农。可半年后,他心里越来越不安定。1983年,他决定外出闯荡,对父母说去经商,其实开始了徒步旅行。行囊简单,几件衣服,一支笔,一个笔记本,还有150元积蓄。
其实,谢建光明白,旅行不是浪漫的事,得有准备。他觉得生命有起伏,风景有好坏,都得接受。路上他规划路线,遇到城市就补给干粮药品。钱不够用,就拾荒卖废品,有时一天赚十几元。路过村庄农忙时,他就停下帮工,插秧割稻什么都干。干完拿点工钱,继续上路。
从1983年到1996年,他就这样背包徒步,风餐露宿是常态。1996年,他改用自制小推车,两个轮子,木棚裹铁皮,里面放用品和被子。这车让他冬天有地方御寒,旅行方便多了。后来车子升级,2010年朋友定制铝合金款,更结实耐用。
谢建光的故事在驴友圈传开,大家叫他“天下第一疯”。他不以为耻,反觉得这是对他的认可。他一辈子没结婚,遇过几个喜欢他的女子,可他总选择自由。父母虽想他回家,他通过笔记表达思念,觉得这样才不负人生。
旅途艰辛与收获心得
谢建光徒步35年,走了30万公里,几乎走遍全国除了台湾省。路上他吃过野菜树皮,甚至饥不择食。没钱时拾荒,捡纸片铁片卖。城市里他买书看,看完送给别人。
其实,他的旅行不是瞎逛,第一次失败后,他学聪明了。第二次带书赶路,苦闷时翻看。路线清晰,目标明确。克服困难后,他觉得舒畅。笔记成了他的财富,翻开每页都是故事。
推车出现后,生活改善不少。车子让他避风挡雨,冬天不那么难熬。他走过云贵高原、青藏高原、长江三峡、东北边疆。2016年,朋友帮他整理笔记,在宁波出版社出书《疯行天下》。
开通社交账号后,他分享路上点滴。黑河时,他说身体不适,需要休养。没想到不久就传来坏消息。2018年1月23日,他因消化道出血抢救无效,在黑河去世。消息传出,大家觉得,他这样走完一生,也算圆满。
谢建光的收获,不只是风景,更是内心成长。他从穷小子变成徒步达人,证明坚持能改变命运。在中国改革开放年代,他抓住机会外出见世面。很多人羡慕他的自由,可他付出的艰辛也不少。
身后影响与生活启示
谢建光去世后,驴友们说他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他的故事激励很多人开始徒步,学习他的准备和记录方式。人们讨论他的经历,组织活动重走路线。
其实,他的启示很简单:生活要自己把握。很多人困在城市里,工作家庭压力大。可谢建光用双脚证明,自由不是梦,得行动起来。
身后,朋友整理遗物,继续传播他的文字。媒体报道他的事迹,纪录片拍摄,影响新一代。谢建光的一生,没大富大贵,可活得自在。其实普通人也能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