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反常现象:帐篷撑起的住宿新图景
2025 年十一黄金周,中国旅游市场呈现出戏剧性反差:一边是传统酒店的 “订单寒冬”,全国酒店入住率普遍下降明显:
1、全国高星酒店入住率同比下降12%,部分热门城市如丽江、大理的高星酒店国庆期间入住率不足30%;
2、四川某景区酒店国庆前三天入住率勉强维持75%,节后四天跌至30%以下;
3、云南多家度假酒店出现“国庆空房、节后满房”的异常现象;
4、网红民宿更是因价格暴涨引发舆论反噬;
另一边却是露营经济的 “全民狂欢”,露营装备搜索量暴涨 470%,帐篷租赁订单量较去年同期翻了 3 倍,甚至催生出 “代搭帐篷” 的新兴职业,景区周边露营区连续三年保持 90% 以上的饱和率。
这种反差在消费数据中尤为鲜明:行业报告显示,国庆期间选择露营、房车等 “非标住宿” 的游客占比高达 62%,其中 90 后、00 后贡献了 78% 的订单。泰山天街的帐篷租赁商算了一笔账:每顶 130 元的租赁价,8 天就能收回 980 元的采购成本,而三亚、丽江等热门城市的酒店均价同比上涨 127%,部分五星级酒店价格突破 5000 元 / 晚。洱海边的露营者阿凯的消费清单更具代表性:二手帐篷、防潮垫、睡袋总投入仅 500 元,而附近民宿的国庆报价高达 1688 元 / 晚。
现象根源:三重逻辑的深度嬗变
1、价格博弈:商业定式的彻底失效
长期以来,“假期涨价” 被许多商家奉为圭臬,但 2025 年的市场给出了否定答案。这种思维定式的破产,实则始于淄博烧烤引发的商业革命 ——2023 年 “小饼烤炉加蘸料” 的走红,本质是用平价诚信打破了旅游消费的溢价惯性,到 2025 年其游客人均消费已从百元档跃升至 300-500 元,证明合理定价反而能激发消费潜力。
反观负面案例,2025 年 2 月张家界 “土家园” 饭店联合出租车司机宰客事件,两个菜收费 844 元,被中消协点名批评 “破坏公平竞争环境”;加上历史上的海南高价机票、漫天收费,以及青岛 “天价大虾” 等事件,不断透支着游客对传统住宿餐饮的信任。当某民宿价格暴涨近 5 倍时,游客用帐篷投票,实则是对 “趁节宰客” 模式的集体抵制。
2、主权觉醒: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力量
“游客是上帝” 的隐喻在这个黄金周得到生动诠释。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消费信息愈发透明,游客的维权意识与决策能力显著提升。张家界宰客事件中,游客陈女士通过 12345 投诉并曝光,最终促成店家退费、商家停业调查,这种 “曝光 - 维权 - 整改” 的闭环让更多消费者意识到自身话语权。
数据更能体现这种觉醒: 95 后游客在住宿上的支出占比从 2019 年的 38% 降至 2023 年的 26%,他们更擅长用 “酒店代订”“积分兑换” 等技巧规避溢价,甚至摸索出 “高铁 + 露营” 的极致玩法 —— 背着 40 斤背包坐高铁,花 50 元租营位,省下的钱足以支付餐饮开支。这种消费智慧,本质是对商家不合理定价的精准 “惩罚”。
价值升级:从物质满足到精神共鸣
帐篷取代酒店的核心动力,是旅游消费从 “物质维度” 向 “精神维度” 的深刻转型。正如央广网报道所言,“情绪价值” 首次超越传统观光,成为游客选择目的地的核心因素,30% 的消费者将 “获得积极情绪价值” 列为旅游首要目的。
这种转变在典型案例中清晰可见:淄博烧烤的火爆,本质是消费 “人文关怀与诚信”—— 政府推出的烧烤专列、地图等服务构建了安心体验;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吸引力源于 “政府亲民”,用细节服务传递温度;大唐不夜城则通过 “亲民文化” 营造沉浸式体验,让游客获得情感共鸣。露营的兴起正是契合了这种需求:在洱海边煮咖啡、在草原上看星空,这种 “松弛感” 体验远非高价酒店的标准化服务所能提供,而 3000 元以上的高端露营装备占比达 41% 的数据,更证明游客愿为优质精神体验付费。
未来趋势:文旅产业的重构方向
1、住宿形态:从 “标准化” 到 “场景化”
传统酒店的转型已现端倪:某景区附近的酒店推出露营装备租赁服务,国庆仅帐篷出租就赚 12 万元;某商业酒店打造 “露营主题房”,价格仅涨 15% 却实现满房,且这类酒店的复购率比传统酒店高出 41%。未来,纯粹的 “睡卧空间” 将失去竞争力,融合自然体验、文化元素的 “场景化住宿” 会成为主流,房车露营、星空营地等形态将持续扩容。
2、经营逻辑:从 “趁节涨价” 到 “长期主义”
淄博烧烤的成功验证了 “诚信经营” 的长效价值 —— 其带动 2024 年当地旅游收入突破 640 亿元,就业超 10 万人,形成 “口碑 - 客流 - 消费” 的正向循环。反观那些因涨价遭抵制的商家,实则透支了长期信誉。未来,文旅经营者需建立 “全周期服务思维”,通过稳定定价、品质提升积累客群,而非依赖短期溢价。
3、产业核心:“情绪价值” 的精准供给
从 “卖风景” 到 “卖情绪”,已成为文旅产业的破局关键。正如专家所言,00 后主导的消费逻辑已从 “拥有什么” 转向 “体验什么”,他们需要能构建自我身份、引发圈层认同的旅行体验。这要求目的地精准捕捉需求:或像西藏打造 “心灵疗愈场景”,或如天津推出 “相声茶馆夜”,将自然景观与情感体验深度绑定。而露营经济的持续升温,正是这种趋势的鲜活注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