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黄金周作为中国消费与旅游市场的“晴雨表”,总能敏锐折射出大众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的变迁。2025年国庆假期,市场摆脱了以往“扎堆热门景区、追逐高端消费”的传统路径,呈现出旅游反向化、消费务实化、安排灵活化的鲜明特征,背后是消费心理成熟、社会环境变迁与科技赋能的深度共振。
一、旅游目的地:从“趋同打卡”到“反向寻味”,小众与生活感成核心
以往国庆假期“热门景区人挤人”的场景在2025年有所降温,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对“小众目的地”与“生活化体验”的追捧,旅游选择愈发彰显个性化与深度感。
(一)小众目的地崛起,00后成“破圈”主力
小众目的地不再是“冷门选项”,而是成为年轻群体彰显审美与态度的“新宠”。数据显示,国庆前一周,小众旅游目的地搜索量同比激增超300%,00后贡献了超60%的搜索量,成为推动这一趋势的核心力量。
1. 地理标志地走红:新疆乌恰(中国西极)、黑龙江抚远(中国东极)、海南三沙(南海秘境)、漠河北极村(中国北极)等“神州四极”目的地,因独特的地理坐标与原生态风光,成为年轻游客的“打卡新地标”,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阅读量超5亿次。
2. 主题化体验受捧:传统“走马观花”式观光逐渐被取代,文物游、考古游、国门参观等兼具文化内涵与特殊意义的项目热度攀升。例如,甘肃敦煌研究院推出的“壁画修复体验营”、内蒙古二连浩特国门景区的“边境文化研学”,国庆期间预约量均提前一周售罄,游客更倾向于通过深度参与,感受目的地的文化内核。
(二)住宿转向“生活化场景”,追逐真实“烟火气”
住宿不再是“旅途落脚点”,而是体验当地生活的“重要载体”,大众对住宿的需求从“舒适便捷”转向“融入本地”。
1. 早市周边住宿需求翻倍:“跟着早市逛城市”成为新的旅游理念,国庆期间搜索“早市附近酒店”的用户数量同比增长120%。北京牛街早市、西安回民街早市、杭州武林门早市周边的民宿,国庆入住率均超95%。游客们清晨跟着当地人排队买油条、喝豆脑,用“接地气”的方式开启一天的旅程,“诗和远方的早市”话题在小红书收获超20万条笔记。
2. 非传统住宿空间受青睐:远离景区核心区、兼具特色与生活感的住宿选择成为新潮流。老工厂改造的loft民宿、乡村闲置民居改造的“乡野小院”、城市老街区里的“胡同客栈”,因能提供更真实的本地生活体验,预订量同比增长80%。不少游客表示,“住得离景区远一点,才能看到更真实的城市样子”。
二、消费观念:从“追求面子”到“回归实用”,理性与价值成关键词
2025年国庆消费市场,“务实”成为主旋律。大众不再盲目追逐高端与品牌,而是更注重性价比、实用性与文化价值,消费决策愈发理性。
(一)商品选择:高端遇冷,平价实用成主流
消费市场“去泡沫化”趋势明显,“打肿脸充胖子”的消费心理大幅减弱,大众更倾向于“花小钱办大事”。
1. 高端商品需求下滑:国庆期间,高价白酒(单价超2000元)销售额同比下降15%,部分品牌推出的降价促销活动效果有限;奢侈品门店客流量虽有增加,但实际成交率同比下降8%,消费者多以“看样”为主,下单意愿降低。
2. 平价实用商品热销: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平价日用品、无糖健康食品、高性价比家居用品销量显著上升。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国庆期间10-50元区间的日用品销量同比增长40%,无糖酸奶、全麦面包等健康食品销量增长60%。“精致穷”理念影响下,年轻人更愿意为“实用且精致”的平价商品买单,而非为品牌溢价付费。
(二)购物行为:比价常态化,文化价值成新考量
消费者的购物行为愈发“精明”,比价、溯源成为标配,同时对商品的文化内涵关注度显著提升。
1. 比价成“前置动作”:国庆期间,比价平台日均使用次数同比增长50%,“替款搜索”(搜索某高价商品的平价替代款)成为年轻消费者购物前的必备步骤。某比价APP数据显示,家电、数码产品等客单价较高的品类,用户平均比价次数达3.2次,品牌溢价的接受度持续降低。
2. 非遗与传统工艺受青睐:文化价值成为影响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国庆期间,直播间内的非遗手工艺品销量同比增长180%,苏绣手帕、龙泉青瓷、古法红糖等传统工艺产品,因兼具实用性与文化故事性,成为消费者的“心头好”。不少消费者表示,“买一件非遗产品,不仅是买一个物品,更是买一种文化记忆”。
三、假期安排:从“被动跟风”到“主动规划”,灵活与科技提效体验
国庆假期的时间规划与行程安排,不再是“被动跟随放假通知”,而是通过灵活拼假、多地串联与科技赋能,实现“自主掌控假期”,旅游体验效率与质量双提升。
(一)时间规划自主化,错峰与多地游成常态
大众通过“拼假”打破假期时长限制,错峰出行避免拥堵,同时开启“多地串联”模式,最大化利用假期。
1. 拼假技巧普及,超长假期成可能:今年国庆假期(10月1日-8日)前后,不少上班族选择“前请3天假(9月28日-30日)+后请3天假(10月9日-11日)”,拼凑出14天的超长假期,相关“国庆拼假攻略”在社交平台阅读量超3亿次。错峰出行成为主流,9月28日、10月9日前后的机票、酒店价格较国庆峰值便宜40%,选择这两个时间段出行的游客占比达35%,实现“别人堵在路上,我在景区晒太阳”的舒适体验。
2. 多地游模式兴起,旅游半径扩大:单一目的地旅游逐渐被“多地串联”取代,游客倾向于在一次假期内游览2-3个相邻或主题相关的目的地。例如,“西安+延安+榆林”的陕北文化线、“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的云南深度线、“上海+苏州+杭州”的长三角都市线,成为国庆热门行程,旅游半径较往年扩大30%,行程安排更紧凑高效。
(二)科技赋能体验,智能与智慧升级服务
AI、AR、智能设备等科技手段深度融入假期安排与景区服务,从“行程规划”到“现场游览”,全方位提升旅游体验。
1. 智能规划工具普及,决策更科学:AI路线规划APP成为游客“假期助手”,用户输入“预算+兴趣(如文化/自然)+时长”,即可生成个性化行程,国庆期间这类APP的日活用户同比增长70%。同时,个性化行程定制服务需求激增,不少旅游平台推出“1对1专属规划师”服务,订单量同比增长100%,帮助游客避开“低效景点”,精准匹配需求。
2. 智慧景区服务升级,体验更便捷:景区智能化服务成为新亮点。北京故宫、杭州西湖等热门景区引入“机器狗导览”,游客可通过语音指令让机器狗带路、讲解景点;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景区应用AR技术,游客扫描景点即可看到“动态复原画面”,让历史场景“活”起来;此外,智能停车、线上预约购票、无感支付等服务普及,景区排队时间平均缩短30%,游览便利性显著提升。
四、趋势背后:消费心理、社会环境与科技的三重驱动
2025年国庆假期的三大新趋势,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消费心理成熟化、社会环境变迁与科技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消费心理:从“跟风”到“自我”,体验价值优先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与消费观念迭代,消费心理逐渐从“盲目跟风”转向“自我觉醒”。一方面,消费者不再以“别人都去”“别人都买”作为决策依据,而是更注重个人感受与价值判断,“走自己的路”成为年轻群体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消费需求从“物质满足”转向“精神满足”,无论是小众目的地的深度体验,还是非遗商品的文化价值,本质上都是对“高质量体验”的追求,大众更愿意为“能带来情感共鸣”的产品与服务付费。
(二)社会环境:经济理性回归,信息获取对称
经济环境的变化让大众消费更趋理性。受收入预期影响,消费者更注重资金使用效率,“花在刀刃上”成为共识,长期消费规划意识增强,因此高端商品遇冷、平价商品热销;同时,社交媒体与信息平台的发展,让小众目的地、平价替代品等“非主流信息”得以快速传播,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丰富,决策时更“心中有数”,信息不对称现象大幅减少,为“反向旅游”“理性消费”提供了条件。
(三)科技进步:降低规划成本,提升体验效率
科技的发展为假期安排与旅游体验“降本提效”。AI路线规划、个性化定制服务,降低了消费者的行程规划成本,让“灵活安排假期”成为可能;智慧景区的智能设备与AR技术,不仅提升了游览的便利性,还丰富了体验形式,让旅游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沉浸”,科技成为推动假期趋势变革的重要“催化剂”。
五、未来展望:个性化、理性化、科技化成市场主流
2025年国庆假期的趋势,预示着中国消费与旅游市场将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未来三大方向将愈发清晰。
(一)旅游市场:分化加剧,体验式成主流
1. 小众目的地将持续保持热度,景区与旅游平台需进一步挖掘“小众资源”,推出更多主题化、定制化产品,如“非遗研学游”“乡村生活体验游”等;
2. 旅游市场分化将加剧,热门景区需通过“提质增效”(如智慧服务升级)留住游客,小众目的地则需避免“过度商业化”,保护原生态与文化特色;
3. 体验式旅游将成为市场主流,“深度参与”“情感共鸣”将成为游客选择旅游产品的核心标准。
(二)消费市场:理性深化,价值消费成核心
1. 性价比将长期成为消费者的核心考量,企业需调整产品策略,推出“平价优质”的商品,摒弃“高溢价换销量”的传统模式;
2. 商品的文化价值与情感价值将愈发重要,企业需通过挖掘品牌故事、绑定非遗工艺等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
3. 可持续消费理念将逐渐普及,绿色、环保、低碳的商品与服务将更受青睐,消费市场向“理性化、价值化、可持续化”深度转型。
(三)科技融合:深度渗透,个性化成标配
1. 智能旅游服务将进一步普及,AI、VR、大数据等技术将覆盖“行程规划-现场体验-后期分享”全流程,如“VR景区预览”“AI旅行vlog生成”等功能将成为常态;
2. 个性化定制将成为市场“标配”,企业需通过用户画像、需求洞察等技术手段,提供“千人千面”的产品与服务;
3. 科技与实体场景的融合将更紧密,智慧景区、智能消费终端等将持续升级,进一步降低用户体验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结语
2025年国庆假期,“反向旅游”“务实消费”“灵活安排”的趋势,看似是大众选择的“反常”,实则是中国消费与旅游市场“成熟化”的必然结果。这一变化,既是消费者自我意识觉醒、消费心理成熟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缩影。
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需精准把握这些趋势:旅游企业要从“资源驱动”转向“体验驱动”,消费品牌要从“品牌溢价”转向“价值为王”,同时积极拥抱科技,通过“数字化、个性化”升级产品与服务。唯有如此,才能在市场变革中抓住机遇,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推动中国消费与旅游市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