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长假临近尾声,铜仁市碧江区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的热闹氛围丝毫未减,人流如织的场景印证着夜经济的持续“升温”。在这片繁华的街头,一个充满匠心的毛线钩织摊位格外引人注目,它不仅吸引着往来游客的目光,更承载着搬迁妇女许平带动社区姐妹就业的暖心故事。

铜仁市碧江区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街区人流如织

游客向许平购置商品
许平来自石阡县本庄镇翁仰村,2019年,为了更好的生活,她随家人搬迁至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搬迁后,由于需要照顾孩子,许平无法像其他劳动力一样外出务工,家庭经济压力随之而来。就在这时,儿时外婆教授的毛线钩织手艺,成了她寻找生活新方向的突破口。

许平摊位上的各式商品
起初,她只是试着钩织一些样式新颖的毛线鞋,在朋友圈售卖。为了跟上潮流,她一有空就上网学习新针法、新花样,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手艺之中。“一开始真没指望这个能挣多少钱,就是想贴补点家用,”许平回忆道,“但做着做着,我发现自己真的爱上了这门手艺。看着一团团毛线在手里变成精致的物件,那种成就感,特别踏实。”
随着订单渐渐多起来,一个念头在她心中愈发清晰:何不把这份热爱,做成一份真正的事业?她鼓起勇气,向社区表达了想法。恰巧,社区也正积极寻找适合搬迁居民的就业创业项目,双方一拍即合。2022年5月,在社区的帮扶下,“许平毛线钩织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
工作室不仅圆了许平的创业梦,更悄然改变着许多社区姐妹的生活。目前,她已成功吸纳60余名社区妇女参与居家钩织,让她们在照顾家庭之余,每月能稳定增收800元到2000元不等。此外,还有4名妇女在工作室的展厅从事组装工作,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除了带动就业,许平也用心传承着这门指尖技艺。自2022年秋季起,她走进校园,每周为学生带去4节手工社团课。在她耐心指导下,孩子们穿针引线,感受着传统手工艺的温度,匠心种子也悄然播撒在心田。

许平在给游客放置购买好的毛线针织工艺品
许平自8月下旬在中南门街区设摊以来,不到两个月营业额已突破1.5万元。为迎接双节消费高峰,她将收摊时间从平日的晚上11点多,主动延长至凌晨1点。她用一针一线的坚守,不仅“钩”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也为社区的夜经济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底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阳萌
编辑 刘思博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