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不少自驾游客途经淄博高新区时都有相同的惊喜:开窗通风时摸向车窗沿,竟没沾到半点灰尘。
要知道,假期里该区域车流量较平日增加三成,以往路边难免飘着落叶、积着尘土,如今的马路却干净得能反光,连道牙子缝隙里都见不到杂物。
有游客起初以为是环卫工人靠“人海战术”加班清扫,直到当地居民笑着解惑:“现在靠‘智慧大脑’管环卫,比人工盯得还紧!”
这一说法引发了众人对“马路如何靠技术保持24小时洁净”的好奇,而负责该区域环卫工作的淄博中环洁公司,正是这背后秘密的守护者。
1、
淄博中环洁公司的质检员魏海,并未带探访者去参观扫地车车队,而是邀请对方登上了一辆贴着“道路监测”标识的特种车。
车辆启动后,魏海指向中控屏提醒:“重点不在车外,而在这个屏幕上。”
探访者凑近一看,屏幕正实时显示车辆行驶轨迹,一条绿色线条随着车轮转动不断向前延伸,魏海解释,这绿线并非随意绘制,而是代表路面洁净度达标。
这辆车搭载了“集尘负荷走航监测技术”,如同移动的“马路体检师”,行驶过程中会用传感器实时测量路面积尘量,数据每秒更新一次。
话音刚落,车辆刚驶过一个十字路口,屏幕上的绿线突然“唰”地变成黄色。
“这里积尘超标了。”魏海语气平静,手指在屏幕上轻点两下,数据便立刻同步至后台。面对探访者的疑问,他笑着回应:“别急,‘智慧大脑’已经收到消息了。”
这里的“智慧大脑”,指的是淄博高新区环卫智慧中枢——智慧环卫MES管理平台。
跟随魏海来到调度中心,大屏幕上清晰显示着刚才经过的路段,黄色标记在地图上格外显眼,旁边还标注着“积尘浓度0.8g/㎡,超出标准0.3g/㎡”的具体数据。
“齐风大道东段有积尘超标,派洒水车与洗扫车组合处置,规划最短路线。”魏海对着对讲机下达指令后,屏幕上代表两辆车的图标迅速移动,如同导航实时路况般,沿着规划路线向污染点赶去。
从发现问题到完成派单,全程不足2分钟。
2、
“车没覆盖到的犄角旮旯,比如人行道树坑、公交站台底下,会不会漏检?”面对探访者的担忧——毕竟这些区域最易藏污纳垢,魏海直接切换系统界面,屏幕上随即跳出一串橙色光点。
“这些是人工巡查员的实时位置。”魏海举例说,扫保班长彭翠花每天会携带对讲机沿路段巡查。
此前,她发现公交站台上有乘客掉落的广告单,刚通过对讲机说“XX站台有废纸”,后台便通过MES系统定位到她的位置,就近调配了一辆小型清扫车,不到5分钟就清理干净了。
原来,这是一套“人机协同”的作业模式:机器负责大面积巡航监测,人工则聚焦机器难以覆盖的小角落。
无论是车辆检测到的积尘,还是人工发现的垃圾,最终都会汇总至“智慧大脑”,由平台统一派单处置。“以前靠人工巡查,一个片区得派5个人盯着,还总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魏海翻出以往的调度记录说,“现在1个人加1辆车就能管理3个片区,效率大幅提升。”
为验证实际效果,探访者跟随彭翠花巡查了一段路,彭翠花手中的对讲机与系统相连,发现路面有油污时,无需上报具体地址,系统会通过定位自动锁定位置,直接将任务派给最近的冲洗车。
“以前得先跟调度室说‘我在XX路与XX路交叉口’,还得等调度员查询空闲车辆,现在喊一声,10分钟内车准到。”彭翠花说着,指向远处驶来的一辆高压冲洗车——显然,车辆已收到系统指令。
3、
最让探访者惊讶的是路面问题的处置速度,当天在齐风大道,从监测车发现积尘超标,到洗扫车抵达现场,再到路面恢复洁净,全程仅用28分钟。
魏海介绍,如今无论是积尘、落叶还是散落垃圾,基本能实现30分钟内闭环处置。
“以前靠经验调度,发现某条路脏了,得先打电话询问空闲车辆,再告知司机行驶路线,一来一回至少要1小时,遇到高峰期还得等更久。”
魏海算了一笔账:过去人工调度时,一个片区每天平均处理15起路面污染,每起处置时间约1.2小时,一天仅处置污染就要花费18小时;如今依靠“智慧大脑”,同样处理15起污染,每起平均耗时25分钟,一天总耗时仅6.25小时,效率提升超65%。
更关键的是,这套系统还具备“预判”能力。
通过分析近一个月的数据,系统能精准识别积尘高发的路段与时段——比如某条路早高峰后易出现汽车尾气带来的浮尘,下午3点后会有落叶堆积。
“现在我们会提前派车到这些重点区域巡逻,不等路面变脏再清理,实现从被动打扫到主动预防的转变。”魏海指着屏幕上的“预防调度表”说,这就像给马路做“定期体检”,提前掐灭污染隐患。
4、
聊到最后,探访者问魏海:“有了AI和监测车,会不会导致环卫工人失业?”魏海立刻摇头:“恰恰相反,这套系统是帮环卫工人省力气、提效率。”
以往,环卫工人清扫马路时,得推着扫地车反复巡查,有时刚扫干净的路面,没多久又飘来落叶,白忙活一场;如今有了“智慧大脑”,系统会明确告知“哪段路当前需要清扫”“哪辆车该前往哪个位置”,避免盲目作业。
以洗扫车司机王师傅为例,以前他一天要跑120公里才敢下班,生怕漏扫路段;现在系统规划好路线,跑80公里就能完成片区清扫,还能准时吃饭。
在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上,每位环卫工人的工作状态都实时可见:谁在休息、谁在作业、哪辆车即将缺水,数据一目了然。
“以前管理全靠‘喊’,现在靠数据说话,既不会让工人超负荷工作,也能避免偷懒情况。”魏海说,这套系统就像给环卫工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让他们的工作更精准、更轻松。
当探访者离开淄博时,特意绕路经过齐风大道,夕阳下,洗扫车缓缓驶过,洁净的路面映着晚霞的光芒,让人心情格外舒畅。
人们渐渐明白,假期里能享受“一尘不染”的马路,不仅是因为有人清扫,更因为AI技术将“扫马路”从“靠力气”变成了“靠智慧”。
或许在未来,会有更多城市引入这样的“智慧大脑”——无需人工死盯,不必担心漏扫漏检,马路能主动“报告健康状况”,垃圾一出现就被及时清理。
届时,人们走在街头,感受到的不仅是环境的洁净,更是科技为生活带来的踏实与便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