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晚,“敦煌净界”公共卫生间正式启用。图/敦煌发布微信公众号
国庆假期期间,位于甘肃敦煌的一处公共卫生间因为装修风格具有文化特色,成为了很多人的“打卡点”,“甘肃一夜市厕所成新晋打卡点”的话题也登上热搜。
据“敦煌发布”消息,这处名为“敦煌净界”的公共卫生间在今年8月已开始使用,位于敦煌夜市,是在有着近30年楼龄的“八景楼”基础上改造而来。
10月7日,负责这处公共卫生间运营的敦煌文旅沙州夜市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打造这样的卫生间不是为了体现有多豪华,初心是传播地域文化特色。
当兰州宝妈误将敦煌夜市的公厕认作“未开放石窟”,当飞天壁画、星空藻井与智能马桶共处一室,“敦煌净界”公厕的破圈走红,本质上是一场对“公厕必须千篇一律”刻板印象的颠覆。其用“文化+科技+民生”的融合实践证明:公共设施不必只有“实用”这一种模样,更能成为传播地域文化、传递人文关怀的鲜活载体。
质疑者眼中的“奢华”,实则是对公共空间品质的升级与文化内涵的注入。从表面看,超白玻璃幕墙、仿藻井星空顶、敦煌纹样瓷砖的确突破了人们对公厕的固有认知,但这些设计并非单纯追求“高颜值”。一层“莫高至善”呼应莫高窟艺术,二层“雅丹秘境”还原大漠地貌,外立面与沙州楼形成“古今对话”,每一处细节都是对敦煌文化的微型呈现。
正如工作人员所言,改造初心是“传播地域文化”。当游客在洗手时瞥见壁画纹路,在休憩时阅览文化展陈,公厕便从“解决生理需求的场所”,变成了沉浸式感受敦煌魅力的“微型文化展厅”。这种“于细微处见文化”的设计,远比单纯建一座文化雕塑更具渗透力。
在这一场成功的破圈之旅中,更值得关注的是,“敦煌净界”的价值核心,是“颜值”与“功能”的同步升级,是“文化”与“民生”的深度绑定。它没有因文化装饰而忽视实用属性:母婴室的抗菌护理台、残障人士的低位洗手池、实时显示客流的智能屏,甚至假期新增的6名保洁人员,都在回应不同群体的真实需求。
传统公厕的痛点在于“重实用轻体验”,而敦煌的创新在于:既解决“有没有”的基础问题,又回应“好不好”的品质需求,让公共服务既贴心又有温度。数据显示,这里日常日均使用5000—7000人次,国庆假期达1.2万人次,高流量下仍能保持秩序与洁净,恰恰证明其功能设计的合理性。
敦煌公厕争议,本质上是人们对“公共设施价值”的认知差异。有人认为公厕只需“朴素够用”,但在文旅城市语境下,公共空间本身就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
敦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仅今年上半年旅游接待突破1000万人次。也因此,敦煌公厕不仅是服务设施,更是展示城市文明的窗口。当游客从“脏乱差”的公厕走出,与从“有文化、够贴心”的空间走出,对城市的印象会截然不同。
这种差异,正是“敦煌净界”的意义所在——其将公共设施从“功能性配角”提升为“文化体验主角”,用创新证明:民生工程不必“将就”,文化传播也无需“端着”,二者完全可以在日常空间中自然融合。
“敦煌净界”公厕的走红,不是偶然的“猎奇”,而是对“公共设施该有的模样”的重新定义:它可以实用,也可以有文化;可以朴素,也可以有品质。这种打破刻板印象的创新,值得更多城市思考与借鉴。
撰稿 / 郭宝哲(大学生)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刘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