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一到,社交平台里满是“人挤人”的热闹景象。据数据显示,2025年双节前四天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就达12.5亿人次,这股“迁徙潮”直接反映在现实里:高速公路上的车流排成长龙,一眼望不到头,服务区接热水的队伍绕了好几圈;山东泰山单日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不少人裹着湿漉漉的雨衣在台阶上一步一挪,连平日里的卫生间都成了争抢避雨过夜的地方,有人蜷在洗手台旁啃冷面包。杭州西湖断桥上挤得看不见湖面,想拍张单人照得举着手机等十几分钟;北京故宫角楼前的人群比红墙还要惹眼,往前挪一步都得跟着前面人的脚后跟。
常听人调侃假期旅游是“花钱买罪受”。上车就昏昏沉沉睡觉,座椅靠背调了又调还是硌得慌;下车第一件事就是找厕所,热门景区厕所外的队伍能排到百米开外,有人攥着纸巾在队伍里来回踱步。到了景点举着手机找半天角度拍照,好不容易避开人头按下快门,回家翻相册才发现,镜头里一半是别人的后脑勺,一半是灰蒙蒙的天空。真要问看了什么风景、懂了什么文化,大多是“没太看清”“记不太清”的含糊回答。更糟的是,部分新能源车车主还得为充电发愁,有服务区充电桩满负荷运转,排队等充电要4小时。这样的旅游没了慢慢欣赏的惬意,想在泰山顶等场日出,结果被挤在人群里,连太阳露头的方向都得踮着脚猜;少了深入体验的质感,想在西湖边品杯龙井,茶座全被占满,只能捧着纸杯站在路边,风一吹连茶香都散了;只剩赶场似的疲惫,最后只能叹一句“早知道这样就不出来了”。
更让人闹心的,还有“节日经济”里的一些问题。节假日旅游需求大增,一些地方的市场供需矛盾凸显 。就拿住宿来说,不少热门景区周边房源紧俏。像泰山山顶,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和遗产保护需要,宾馆数量有限,总共仅有13家宾馆、998个床位 ,在国庆假期单日接待游客却超2万人。为满足游客需求,部分商家推出多样化服务,有提供99元含泡面、热水、充电服务的“假日坐席”,也有价格不等的大厅休息位。景区表示,这些价格均明码标价,是在综合考虑运输、人力等经营成本以及市场供求关系后制定的,且一直加强检查,杜绝哄抬物价行为。
人人都抱怨假期旅游糟心,可到了节假日还是忍不住加入“迁徙大军”。说到底,大多人只有公共假期能凑出完整时间:上班族平时要加班,调休总被拖着用不掉;学生党只有假期能陪父母出门。再想着蹭高速免费的福利,算着省百八十块通行费,明知会拥挤,也只能硬着头皮出门。
要解开这个困局,得靠“弹性政策”双管齐下。一方面别执着于“黄金周”噱头,推更灵活的休假制度。企业可按行业特点落实“错峰休假”,互联网公司让员工分批次在非节假日休长假,搭配居家办公;制造业在淡季安排集中休假。相关部门也该出台政策,给非高峰出游游客发门票折扣、文旅消费券,比如工作日去故宫享八折、周三去泰山索道减半,用价格杠杆分散压力。另一方面改改高速免费模式,换成“年度额度补贴”,按法定假期天数算补贴,比如每年给车主发500元(当然越多越好了),有ETC的直接绑定抵扣,没ETC的在人工窗口凭身份证领券扫码使用。
旅游本是放松身心的美事。等休假不用扎堆,能选个工作日去泰山安安静静等日出,去西湖顺畅行驶,在古城慢慢逛小店,这样的旅游才算有意义。打破“集中休假+集中免费”的束缚,让每一次出行都有好体验,才是对旅游本质的回归。毕竟我们想要的不是“到此一游”的照片,而是旅途中的风景、心情,还有那份不慌不忙的自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