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国庆长假,社交平台上满是“人均花费五千+”和“机票酒店价格翻倍”的吐槽,不少年轻人吐槽“出去玩一趟,半个月工资没了”。今年却彻底变了样,年轻人晒出的旅行账单让人眼前一亮:“3天2晚游苏州,总花费586元”;“重庆5日游,吃遍街头小吃只花800元”;“杭州到湖州骑行游,全程花费150元”。这群曾被贴上“精致穷”标签的年轻人,用一套成熟的“穷游方法论”重新定义了长假旅行,不花冤枉钱、不赶打卡热潮,却把旅行的快乐值拉到了顶峰。

00后大学生小林的苏州行,是今年国庆穷游的典型例子。他没有买溢价近两倍的高铁票,而是选择了晚上10点出发的绿皮火车硬卧。“睡一觉清晨就能到苏州,不仅省下200多块钱车费,还省了一晚住宿费,出站后直接坐公交去拙政园,行程衔接得特别好。”像小林这样选择夜间火车的年轻人不在少数,12306平台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夜间硬卧、软卧订单量同比上涨37%,“睡一觉直达目的地”成了年轻人出行的新选择。有人的方式更极致,4个大学生一起拼了一辆顺风车去浙江露营,人均车费只有35元,路上还听司机推荐找到了避开人流的小众营地,搭帐篷、看星空,花费比住民宿少了三分之二。还有骑行爱好者从杭州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骑到湖州,沿途逛免费古镇、吃15元一碗的鳝丝面,全程花费不到150元,朋友圈发的照片却收获了满满点赞。
住宿方面的“抠细节”,更能体现出年轻人的智慧。95后上班族小夏去成都旅游,没有订市中心价格千元的酒店,而是选了地铁口附近的青年旅舍四人间,80元一晚的床位还带独立卫浴,旅舍不仅提供免费洗衣机,还有攻略地图可以拿。“晚上和来自武汉、西安的室友聊旅行趣事,比独自住酒店有意思多了,还能从他们那里蹭到本地人才知道的小吃店地址。”某连锁酒店工作人员透露,国庆期间青年旅舍、民宿拼住的订单量同比增长52%,“年轻人不再执着于‘独处空间’,更在意性价比和社交感”。有人则靠积分“薅羊毛”,工作三年的小张用信用卡积累的积分兑换了西安两晚连锁酒店住宿,只花了50元押金,省下的钱全用来吃羊肉泡馍和肉夹馍了。还有人解锁了新的住宿方式,把“日租自习室”和“24小时书店”当作临时住处,20元就能待一天,特别适合只短暂停留的游客,性价比远超酒店。

饮食上的“反套路”,让年轻人成功避开了景区的“宰客坑”。去重庆旅游的小李,没有在洪崖洞吃人均180元的网红火锅,而是跟着一位本地大叔的推荐,在解放碑旁边的老巷子里找到了一家开了20年的火锅店,人均60元就能吃到撑,毛肚、鸭肠的新鲜度比网红店好太多。在广州游玩的小陈,每天早餐都去老街早市解决,5元一碗的云吞面、3元一个的咸水角,便宜又地道;中午找一家“老字号”粤菜馆,点两个菜,人均40元就能吃出土生土长的广式味道。某美食平台数据显示,国庆期间“本地小吃”“老街美食”的搜索量同比上涨89%,年轻人更愿意把钱花在“地道口味”上,而不是为景区里的“网红包装”买单。
玩法上的“去商业化”,让旅行回归了本质。北京游客小王没抢到故宫门票,就转而去了景山公园,找了个角落免费俯瞰故宫全景,拍出来的照片被朋友误以为是在付费观景台拍的。下午他去逛五道营胡同,进免费文创店盖章、喝25元一杯的手冲咖啡,晚上去后海听街头艺人唱歌,一天花费不到60元,却觉得“比赶景点轻松多了”。昆明游客小吴放弃了去石林景区,转而选择去滇池海埂大坝看海鸥,还跟着本地老人学跳广场舞,在附近菜市场买了10元一斤的野生菌,找餐馆加工后品尝,“体验到了昆明人的日常,这种真实感比打卡照更让人难忘”。

今年国庆,年轻人的穷游不是“没钱的妥协”,而是“清醒的选择”。他们拒绝为景区溢价、网红营销买单,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用更低的成本收获了更真实的旅行体验。这种“反消费主义”的旅行观,不仅让年轻人玩得开心,更重新定义了旅行的意义——旅行不是“晒账单”,而是“收集快乐”。如果想获得某座城市的穷游攻略,不妨多看看年轻人的“避坑指南”,或许能解锁不一样的长假玩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