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上林县巷贤镇,然后顺着公路往明亮镇方向走,途中经过万嘉圩,本以为万嘉圩是个乡镇级单位,没想到万嘉是个村。万嘉圩拥有菜市场、学校和完整的城建设施,为何是个村无法理解,后经过查询资料得知万嘉村本来就是个乡,只是在撤乡并镇时期并入巷贤镇。尽管万嘉不再是乡镇驻地,但仍保留赶集。
万嘉圩隶属巷贤镇,是巷贤镇唯一有集市的村级单位,位于上林县南部,巷贤镇北部,距离县城18公里,距离巷贤镇所在地4公里。说起万嘉圩,其实它成圩的历史非常短暂,成圩于民国16年(1927),是当地大户人家建成的街圩,并且还是有地方大户人家出任的万嘉团。团不是军事单位,而是行政单位,乡团的最高长官不仅是地方一把手,还得兼任学校校长和负责征兵工作,权利相当大。
能够胜任乡团领导者固然是有钱而且有文化,旧社会想要有文化,家底没有几个钱还真不行,所以当时能够学识读字的也只有大户人家的子女们。乡团建制时期,出任校长的都是大户人家,所有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大地主手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大部分都是文盲。征兵工作,其实跟抓丁没什么两样,即便上级有每户必须出一丁的规定,但有钱人家就是能够利用钱去收买穷人顶替自家孩子的当兵名额。
民国时期社会不稳定,说打仗富人都不愿将自家的孩子送到部队去,最后还是穷人买单。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北上与日军作战的军队大部分都没能活着回来,富人家的孩子担心一去不返就想法子让穷人顶替,这就是旧社会穷人家基本上成绝户,只有富人家才能丁财两旺的原因。万嘉圩毕竟是富人建成的街圩,整个民国时期也只有富人能够玩转万嘉圩,好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文化洗礼,最终富人基本上都被贬为贫民,让穷人有公平生存的空间。
万嘉没成圩前是嘉村,成立街圩后亦万世嘉兴之意起名万嘉圩,万嘉团是民国24年后被撤销,然后并入巷贤乡。解放初期万嘉圩从巷贤乡分离出来以金上村、金下村、万嘉圩合并设万嘉乡,不知是万嘉这两个字是旧社会遗留的腐朽文字,还是新社会对旧社会留下的字眼有偏见,将万嘉乡更名为金下乡。
1953年复名万嘉乡并升格为万嘉区,万嘉区下管有好几个乡,其中就包括巷贤乡。1958年区公所搬迁至巷贤乡并更名为巷贤区,万嘉圩则属巷贤公社下的一个大队,1969年万嘉大队再次更名为金下大队。分单干后金下大队更名为万嘉大队,随着分单干改革的不断优化,万嘉大队后来改为万嘉村。
万嘉圩、万嘉团,万嘉乡再到金下乡,金下村,每次更名也仅是在金下和万嘉之间,不知金下和万嘉这两个名字有何瓜葛。万嘉区降为万嘉乡,万嘉乡又降为万嘉村,恐怕最难受的是万嘉的最高长官,区长副处级降到副科级,领的都是财政工资,吃的是白米饭,降到村后领导不是编制工作人员,只能领集体补贴村长是不是非常的憋屈?
万嘉文体活动中心,里面有篮球场和体育器材,想来这里应该是万嘉村村民健身娱乐的地方。万嘉村尽管有街圩,类同于城里的社区,但生活在这里的是村民而不是居民,每天都得下地干活,干一整天的活筋骨够松弛了,想必也没有锻炼的必要,体育器材想来也就是个摆设。倒是大舞台值得一说,每到重大节日必定会有文艺晚会,请不来县里的文工团,万嘉村的文艺队也够看的。上林县这边也过三月三,不知会不会有歌圩。
万嘉村还保留有学校,尽管只是小学,但比起很多农村就好上百倍。经常走农村,现在的农村小学几乎停办,即便不停办的也是教学点,每每看到农村小学闲置或者废弃的教学楼都感到心痛,心痛的不是教学楼的坍塌,而是在农村几乎看不到小孩。我们村有户籍人口0.28万余人,春节至今有8个人去世,竟然没有新生婴儿,这样的人口出生率,农村小学不停办才怪。万嘉村还保留有小学,不用麻烦家长到几公里外去接送孩子,岂能不让人羡慕。
万嘉村地处巷贤镇和明亮镇的中间,又有国道经过,交通便利或许就是万嘉村不没落的原因。万嘉村不没落的另个原因就是万嘉圩,万嘉圩的城镇规模比镇圩乡还要大,为何镇圩乡能够保留下来而万嘉乡就不能感到不可理解。来万嘉当天是巷贤镇的赶集日,以万嘉圩目前的公共基础条件应该还有赶圩,不知万嘉是哪天赶圩,有时间想来这里凑一下热闹。茶后文,谢谢拜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