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你的朋友圈是否又被“人从众”刷屏了?
热门景点“一票难求”、商超超市人流涌动、步行街里摩肩接踵、特色餐厅大排长龙……从泰山之巅到黄海之滨,从千年古城到烟火市集,山东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假期前3天,山东全省重点监测的200家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066万人次,营业收入59985万元。
切身可感的消费热情与宏观层面的强劲数据,共同显现出浓浓的节假日氛围,也展现出山东强劲的内需潜力。
一
这个假期,每个市民游客都能在山东找到愉悦身心的方式。
传统民俗与古老非遗有机融入旅游场景,数字化带来更多沉浸式、互动式消费体验,十几场音乐节“填满”假期日程表,夜间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文旅产品多点开花。
在青岛,由老城区改造而成的太兴里街区,嵌入文创市集、喜剧节、夜景夜购等业态,摇身一变成为消费新地标;在枣庄,特色美食“辣子鸡”从灶台跃入文旅场景,游客可参与挑选土鸡、切配辣椒等环节,品味美食的同时感受乡村魅力;在临沂的红嫂家乡旅游区,《生万物》《我们的河山》等热播剧的同款打卡线路,给消费者带来新感受;在淄博的聊斋城,真人NPC不断涌现,让游客从“看风景”变为“入场景”……
众多文旅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将市民游客对“情绪价值”与“深度体验”的新需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选择,形成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
二
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新的供给也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上午在泰山观云海,晚上去琅琊古城看夜景,今天在济南细品泉水冲泡的香茗,明日到青岛大快朵颐鲜美海味……“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可不是单一的交通运输工具,而是承载着文化体验与社交场景的旅游产品。济南皮影戏、青岛剪影、老潍县布玩具、胶东花饽饽非遗项目纷纷登上列车,歌曲演唱、音乐快板、器乐演奏、地方戏曲等文艺节目轮番上演,游客在一次旅行中便能够感受到山东多元文化的魅力。截至8月底,列车累计运送旅客35.3万人次,平均上座率达185%,平均客座率61.4%。
伴随阵阵鸣笛,“好客山东·半岛1号”海上游船徐徐向前,将全省40多处沿海城市地标性景区串联成一条流动的文旅经济带,解锁“跳岛游”等新玩法,让“到山东看海、玩海”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必选项。截至8月底,5条航线累计开行400多班次,接待游客约3.5万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380余万元,平均上座率超81%。
新兴消费风生水起的同时,更有传统消费重焕生机。
山东各地商圈“扎堆”爆改,升级硬软装环境,引入多元业态提升消费体验,比如济宁龙贵购物太白店推出“双节同庆·运河儒风”——沉浸式济宁文化体验盛宴,融合了好吃、好玩、好逛、华服共赏四大主题,人气尤为高涨。一些特色步行街则凭借首店经济实现“逆生长”,比如莒县莒国古城小吃街今年9月开始新一轮招商改造,引入众多区域首店,吸引大量客流。
新兴消费的壮大,传统消费的提质,共同构成了山东强劲的消费市场。
三
假日消费说到底是服务消费,消费的“热”,背后是服务的“进”,山东各地以满满诚意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展现“好客山东”的独特魅力,充分激发消费活力。
泰山景区通过"泰山易停"小程序可实现智能停车导航,让自驾游客无需再为车位辗转奔波;济宁太白湖新区的四处机关食堂在假期面向公众开放,平价的热菜小汤让游客在游玩之余感受“家的味道”;面对降雨,临沂市景区设立“暖心驿站”,免费提供雨衣,持续供应热姜汤,为冒雨游览的游客驱散寒意;滨州市无棣县进一步推广“文旅票根联盟”,以“一次消费”串起餐饮、住宿、景区等“多种体验”……唯有多措并举,全方位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消费动能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
消费旺,经济强。透过国庆中秋双节,我们看到了山东消费规模稳步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服务优化提质,更看到了山东经济行稳致远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于君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