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博物馆,人头攒动。
国庆中秋长假,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热度在各类文旅消费主题中位居前列。10月1日,故宫博物院客流指数较平日增幅高达146.28%;苏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头部IP,双节长假处约满状态。
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3.0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其中,江苏2635万人次、浙江1991万人次。博物馆何以屡屡成为假期文旅“顶流”?
承载中华文明记忆的博物馆,数量日益增多。今年9月10日,国新办发布,全国备案博物馆7046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1660家,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博物馆体系基本建立。我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6444家,占比91%以上,年接待观众已近15亿人次。
技术赋能博物馆,AI、VR等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博物馆通过不同专题的展览、网络传播、学术报告会、科普读物、观众研学、文创作品等多种方式,激活文物信息,传承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然而,热潮背后,假期里“一票难求”“人满为患” 等痛点同样突出。部分博物馆采取延时开放、免预约等举措,疏解效果明显。更深层的解法在于三维发力:在空间上,打破围墙,推动南京博物院等“顶流”资源巡展下沉,让基层观众在家门口看大展;在服务上,优化体验,江苏淮安博物馆“全年无休”,用柔性服务替代刚性限制,避免“节日一亿人,平时常冷门”;在运营上,智慧赋能激发文旅新活力,通过文创开发与IP授权反哺内容创作,实现“流量”变“留量”。比如,借助虚实融合、动态交互、剧情叙事等提升智慧文博场馆水平,湖北推出覆盖全省17家文博机构108件文物的“遇见百件荆楚瑰宝”AI云展。打造“融在楚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VR线上展厅。实施“繁星计划”数字化工程,推出电影级数字文物VR体验项目《穿越青铜纪》等等。
博物馆是文化的“存储卡”,也是历史的“解码器”,其热度不应止于假期的人头攒动,更应沉淀为日常的文化滋养。当延时开放成为常态,当优质资源实现共享,当文物故事融入生活,博物馆热才能从短期潮流升华为持久的文化风景,让更多人触摸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原标题:《微言 | 博物馆何以成为假日“顶流”》
栏目主编:范兵、张裕
来源:作者:文汇报 付鑫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