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家桥街道,藏着一座鲜活的红色记忆馆——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旧址纪念馆。这里不仅是课本中的历史名词,更是一代工人在黑夜中寻找光明的真实见证。国庆假期,与“宁宁”一同走进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旧址纪念馆,在这片沉淀着历史温度的空间里,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热血与理想。
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旧址纪念馆位于长宁区万航渡路2036号,是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创办的省吾中学与中共沪西区委新泾分区委合作开办的一所工人夜校,学员大多是来自新丰、丰田等纱厂的工人。一直到1949年5月,这里都是当时工人运动的指挥所之一。
工人夜校上课示意图
1946年初到1949年上海解放这段时期,中共上海地下党利用创办民众夜校的方法去吸引、宣传、教育广大郊区的农民和工人,积极慎重发展党员,团结更多民众与国民党反动统治作斗争。
工人夜校上课示意图
三十七民众夜校最早创办于1946年7、8月间,创办人是共产党员俞树芳,地点在私立大金更小学(现仙霞新村街道内)。先是开办了两个班级,有50多名学员。到年底,在大金更、虞墩、周家桥(现凯旋路苏州河)共建立了三所三十七民众夜校。1947年7、8月间,大金更三十七民众夜校转移到北龚家宅(现普陀区)、刘家宅(现新泾镇)、薛家厍(现北新泾街道)等村庄,共发展了金关兴、赵志美、陆旦正、富继兰等一批教师入党。
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旧址纪念馆
当时抗日战争刚获得胜利,国民党刚在上海站稳脚跟,为了笼络上海人民,国民党上海教育局成立了社会教育处,专门负责对城乡民众的普及教育。而当时担任社教处处长的是同情共产党的进步民主人士俞庆棠先生。所以,上海市地下党组织以建立民校的名义吸引和召集农民来接受革命思想教育,从中发现好苗子吸收入党,进而在农村和工厂建立党的组织。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切实可行、非常正确的做法。
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旧址纪念馆(内部)
到1949年初,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时,市近郊区党组织已办了19所民校、16所义务小学和3所工农夜校,扩展了近百个据点、近百个班,影响达三四百个村庄、市镇和19个工厂,共吸收了两千多名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入学,并从中培养和发展了400多名党员。这些党员都成为农村和工厂革命活动的骨干力量和组织者。
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旧址纪念馆(内部)
“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旧址纪念馆”纪念了省吾民众夜校的陈忠信、周维民、唐林宝这三位烈士,不仅是因为在“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的创办和教学中,曾得到过省吾中学民众夜校师生的帮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三位烈士中的其中一位陈忠信烈士就是牺牲在“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门口不远处,他是在1949年5月25日的清晨被苏州河对面国民党士兵的冷枪射杀的。陈忠信是解放上海战役中最后牺牲的革命烈士。他的鲜血洒在他生前热爱的民众夜校门前,让每一位到“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旧址纪念馆”的参观者,都会涌起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
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旧址纪念馆(内部)
改造后的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旧址纪念馆还原了昔日夜校的场景,展示了抗战胜利后,党组织为唤起民众觉悟,壮大革命力量,推翻当时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受到的压迫,从而创办三十七民众夜校的历史。如今,各类主题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此持续开展,让红色基因生生不息,精神火种代代相传。
资料来源于周家桥街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稿:何郁柠
编辑:史焕焕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