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9月29日举行发布会,邀请消防、安全生产、交通、应急医疗等方面专家,介绍假期出行出游安全知识。发布会强调,假期出游要远离非正规的“小众秘境”,注意防范极端天气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叠加,出游人次必将交出“漂亮数据”。据交通运输部介绍,这8天假期内,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将达到23.6亿人次,平均每天大概2.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2%左右。对出游人群而言,要过既有意义更有安全保障的假期。
从以往情况看,法定节假日期间大部分游客奔向知名度相对较高的热点城市、“大众景区”,但也有少部分游客反向而行,选择不太知名的县域乡村、“小众秘境”。所谓“小众秘境”,即非正规的、尚未对社会开放的“野景点”,有的竟然还成为网红打卡地。
在好奇心、探险精神、盲从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近年来频频发生游客到“野景点”游玩遇险遇难事件,比如有的进入尚未开发开放的荒郊野岭露营遭遇山洪,有的擅闯自然保护区禁入区域遇险,而每一起突发事件都给涉事游客、事发地有关方面,带来不小成本。
轻则,涉事游客出现受伤,并被有关方面追责罚款——支付救援成本,重则丧命,给游客本人及其家庭带来难以承受之重。而事发地有关方面为救援涉险游客兴师动众,也付出人力物力成本。今年国庆长假,不排除更多游客为躲避热门景区选择“小众秘境”。
有关部门在假期正式开启前召开发布会指出,一些非正规的“小众秘境”和“网红打卡点”,看似人少景美,实则是“无人监管、无应急预案、无救援保障”的“三无”区域,存在不少安全隐患。为此提出“四要四不要”原则,这是送给游客的出游安全秘笈。
“四要”是:要选正规景区开放路线,避开“野路”;要带专业导航设备(如北斗终端)、头灯、止血绷带等应急物资……“四不要”是:不要轻信社交平台非专业攻略;不要擅自进入未开发区域;不要盲目挑战高难度路线;不要在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出行。
坦率说,游客要么远离“小众秘境”,要么牢记“四要四不要”,才能平安度过这个假期。而任何不听劝、“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游客,不仅自身面临安全风险,也会消耗事发地救援力量,还可能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最好是彻底远离“小众秘境”。
要指出的是,不管游客是否听劝,凡是存在非正规的“小众秘境”和“网红打卡点”的地方,都应该事先做好做足安全保障工作,比如要在途径“小众秘境”的路口和“野景点”附近增设安全提示牌等,并且增加巡逻力量劝退倔强游客,甚至要安排执法力量。
对执意前往“小众秘境”并造成不良后果的游客,事发地有关方面应该依法追责,以发挥惩戒和警示作用。各地应该梳理辖区“小众秘境”,列入清单加强管理并明确安全责任人。相关平台要避免危险“种草”。总之,不要让“小众秘境”变“事故景点”。
此外,发布会还提醒前往网红吊桥、玻璃栈道等新兴娱乐项目的游客,入场前,要注意查看景区对外公示的营业执照、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操作人员资格证是否齐全,三证缺一不可;检查安全带、救生衣、防护栏等装备是否完好……这些安全提醒也要牢记。
◎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若喜欢本账号文章,请订阅并批评指正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