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时窗》编者按:万佛湖(龙河口水库)系国家5A级风景区、首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当你乘艇眼收碧波万顷的湖面时,可曾想起水下是梅河古镇、乌沙街、毛竹园镇、巴洋河镇、五板桥镇?那年修水库时,这5地沉入水底。
如果你的爷爷奶奶、老爸老妈曾是水库移民,回忆这页往昔历史,水悠悠,情深深,定是难忘的乡愁。

万佛湖
舒城史探 | 沉入龙河口水库水底的梅河五镇
作者:宋志发(我县资深文史研究专家)
1、梅河古镇[赞]
杭埠河自源头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同安寨出发,邀集晓天河、山七里河、巴洋河(今五显河),再汇合河棚河等大小支流,在梅河镇前,以汪洋姿态冲出龙豁口,直奔百里平川,归入巢湖,流入长江大海。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梅河古镇地处杭埠河中游,是舒城县西南山区重镇,也是大别山东麓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梅河镇的建镇历史可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古文献记载,春秋时期这里属“群舒”中的舒龙方国。古镇周边的龙王树、西孤墩、瓦砾山、黄巢墩、叶家墩等商周期的古遗址,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葬等,便是考据它远古历史资料的佐证,说明早在春秋战国以前,我们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两汉,至唐宋元明清历朝,这里逐渐发展成为古龙舒水(杭埠河)边一座商贸繁荣的集镇。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梅河古镇所在地是上游晓天河、河棚河、巴洋河(五显河)众河流的交汇处,众水汇合,从龙豁口倾泻而下,形成一条大河,即龙舒水——1950年定名为杭埠河,纵贯舒城全境,流入巢湖。当年,这里溪流环绕,群山环抱,林木荫翳。西南山区的几条河流在漫漫岁月里流泻冲积,给这里造就了约50平方公里的河谷平原,让古镇四郊形成土地肥沃的洪泄畈、梅家畈和王家畈的沃野良田,素有“锹泥碗饭”之称。这些田亩因有狮子山下兴隆堰水利的灌溉而水旱无忧。
镇西有一高台地,传为早期古城遗址,上建有土地庙,庙四围是一片合抱的枫树林,成群的白鹭栖息于此,它们自由地翱翔于这一带田野云空。镇北隔河对岸的是大、小梅山,栲栳山,是梅河古镇北面的天然屏障。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宋代,这里出了一位佛教净土宗佛学大师王日休,他著述的《龙舒净土文》被视为潜修佛教净土法门的经典。因此,历史上的梅河古镇也是佛教圣地,周边寺庙林立。
镇东南是舒城四大名山之一的高峰山(原名狮子山),元代晚期江淮兵起,当地人许荣组织乡民,驻狮子山抗击流寇,保卫乡土。明末清初,抗清将领朱海山率残部驻守狮子山,因复明无望,感慨悲歌:“立马最高峰,寰去一览中。战场忽在望,惨雾照重重。时今余瓦砾,沙土染血红。日出雪蹬滑,山空林亦空。徐行曲曲路,锦上最高峰。村树层云低,江帆走林中。海水潮正涌,我欲换长弓。”从此隐遁山林,皈依佛门,于狮子山上建东岳行祠。落成之日挥毫题联:“高出重霄、隐隐与九华对峙;峰耸千仞、巍巍同五岳俱尊。”狮子山因此而易名为高峰山。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镇北的大梅山有纪念西汉南康尉梅福的梅仙祠与梅福修炼得道成仙的梅仙洞,洞前有一专供焚烧字纸用的塔型“敬惜字纸炉”。梅仙祠上方旧有规模宏伟的伏虎禅寺,因区别于县城西郊的伏虎寺,故又称“西伏虎寺”,后毁于民国时期战火,遗基处一直叫寺冲口。镇东北的龙河寨有龙华庵与观音寺,观音寺下有观音洞,供奉送子观音佛像。当年的梅河古镇,真可谓江山胜迹,风景佳丽,人文荟萃。山中寺庙,晨钟暮鼓,梵音缭绕,香客络绎;龙河水上舟楫竹排往来,商旅云集,一片繁荣景象。清代诗人凤梅春在《梅山晓烟赋》中写道:“西去舒城之梅山,绿树荫浓,山峰碧岚,长板贯穿流水道,神仙到此也思凡。”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梅河古镇由南北大街,东西小街组呈十字形布局,在十字布局区域内,有永成、永安、草市与河北等小街。街道为青条石铺就,街心石条一道深深的独轮车辙,向人们述说梅河镇古老沧桑的历史。街道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店铺,清一色砖木结构的徽派建筑,粉墙黛瓦,屏门阁舍,雕梁画栋。古镇的东南西北均有四道闸门,铁皮铜钉,坚固凝重。北闸门额上书“仁山智水”四字,门前有18级台阶通向河上双道木桥。西闸门额上书“漱石枕流”。每到夜间,锁门宵静的梆声一响,四门紧闭,更夫巡夜,盗贼难入,古镇便沉入悠远的梦境。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街道两边的店铺为米行、茶行、洋货行、山货行、布庄、药店、银号、当铺和京广杂货店,以及肉铺、茶馆、浴池、豆腐坊、糕饼坊等。家家店铺悬挂着醒目的金字招牌,如:闽广台糖、道地药材、细心坚烛等,琳琅满目,金碧辉煌。当地的茶叶、板栗、生漆、桐油、中药材等土特产品享誉遐迩。如严德金烟袋头子名扬省内外,谚语有“青阳扇子,赣南伞,中梅河烟袋头子不用拣”。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中街有座始建于清同治三年的城隍庙,飞檐斗拱,肃穆森然。正殿琉璃佛龛内供奉着身着蟒袍玉带的城隍老爷,其身为檀香木雕刻,五官四肢皆能活动,搀扶可以行走。两边肃立的是怒目判官,手捧朝笏牌上书“善恶分明”。大殿匾额为当时晓天巡检杨阁成所书:“理阴赞阳”,两边对联:“雪助风威、白占田园能几日;云随雨势、黑满天地不多时”。回廊的横额是:“你也来了”。让心怀奸诈之人看了毛骨怵然。两厢房均供有佛像。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镇西门外有座“万年台”,是集会与大众娱乐的公共活动场所。万年台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查氏乡绅出资所建,台额上书“查仁孝堂”四字。民国11年重修,造工精良,琉璃瓦屋面,屋檐四角挂有铜铃,风吹铃动,悠扬清脆。台顶绘百鸟朝凤,栩栩如生。台前石狮分立左右,台中央屏风上方书“一片清平雅颂声”六个大字。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每逢节日农闲,这里都有班社唱戏,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万年台附近还有关帝庙和牛王庙。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宣传抗日、动员群众参军的重要场所。万年台不远处,是一所中心学校,设六个年级,开国文、算术两科,抗战时期增开军事体育课。
镇西有一所雅致的花园,是镇上吴正和糕饼店出资供游人休憩所建。小花园以竹篱围成屏障,园内曲径回廊,花木扶疏,假山水榭,盆景花卉,笼鸟池鱼,诗意盎然。小园外设茶楼酒肆,书楹联曰:“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清爽别致,文人骚客常聚于此。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1937年,日军侵入舒城县城,国民舒城县政府迁至梅河镇,加上大批难民涌入,以及合肥培中烟厂、山东啟化印刷社等企业流亡至此重新开业。原来只有几千人的山镇,猛增到一、两万人,给小镇带来了压力,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街市面积由原东、西、南三门不断向老街以外延伸。一大批小作坊也应运而生,建筑业、手工业、商业、服务业成倍增长。各行业从业人员由原来的几百人猛增到一两千人。附近的农民也纷纷种蔬菜,办豆腐坊、糖坊、酱坊、小吃店、小旅店。四周山区农民也前来卖柴卖草和农副产品。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梅河镇水陆交通便捷,是大别山东麓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陆路东达桐城、庐江,西连霍山、金寨,南到岳西、潜山,北通六安、合肥;水上竹排,来往如梭,上可通晓天、五显、河棚;下有船只通三河,入巢湖,达长江。丰水季节,河流上竹排、乌篷排成长龙,穿流不息,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山区的生漆、桐油、茶叶、木材、毛竹、红炭、烧柴等土特产,源源不断地运往山外,又从山外运回生产和生活用品。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特别是抗战时期,国民安徽省政府迁到立煌(今金寨)后,那时很少有汽车,这里成了运送战略物资的重要通道之一,肩挑手推,人流如潮。当时的梅河镇进入历史的鼎盛期,成为皖西南军事战略要地。国民党某部军长张干率领一个军驻扎在距此不远的巴洋河、范家店、毛竹园一带,军部设在毛竹园余家畈蒋家大屋。当时五板桥以上,由高敬亭领导的新四军四支队驻守,司令部设在西港冲钝斧庵,政治部设在东港冲韦家大屋。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日军未敢贸然进犯。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194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舒城,梅河镇以上的西南山区是游击队根据地,而梅河镇以下则是国民党统治区。敌我双方在此相互拉锯,一会是我游击队占领,一会是国民党反动武装前来“扫荡”,成为双方必争之地。大梅山和高峰山上的庙宇就是此间毁于战火的。当时梅河镇关门闭户,生意萧条,是历史上的低迷时期。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1948年12月,梅河镇正式解放,区、镇民主政权宣告成立,避战乱的群众纷纷返回家园,商店开门,手工业复工,梅河镇又呈现了生机。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党和政府在镇上建立了粮库(粮站前身)、银行、医院、供销社、百货分销处,随后又兴办了纺织厂、粮油加工厂、木器社、铁业社、缝纫社等手工业社、组。梅河镇又走进了新的发展时期。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1958年,梅河镇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转折。中共舒城县委、县政府为了改变舒城长期以来水旱灾害的历史局面,经上级批准,兴建龙河口水库。梅河镇处于水库淹没区中央,必须整体拆迁。一开始,很多人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但经过细致的宣传教育,全镇人民表示舍小我,保大局,服从移民拆迁。自1958年10月始,不到3个月时间梅河镇全部拆除,不到5个月时间,于丁家井建成了一座新镇,命名为新梅镇,后更名为龙河口镇、龙河镇。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旅游业发展,更名为万佛湖镇。
龙河口水库建成后,千年梅河古镇沉入水底,成为永不忘却的历史记忆。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2、乌沙街[赞]
乌沙街位于高峰山脚下,湾塘河(河棚河支流)自街东由南向北穿流而过。南北走向的小街全长约500余米,街市沿河流两岸相向而建,粉墙青瓦,雕花屏门,朴素典雅。街道全用青石铺就,平整光洁,雨后街面没有积水,地面光洁如镜。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乌沙街最为奇特的就是街心那条四季淙淙流淌、穿街而过的小河。小河的河床及两边的堤岸都是用青石砌成,桐油拌石灰勾缝,坚实牢固。河水清澈见底。小河与商铺之间,古木参天,浓荫匝地,各种鸟儿栖息其间,啁啾鸣叫,清脆悦耳,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感受一种世外桃源的旷古悠远。
街道上有朱氏茶馆、陈家百货、叶家油坊、刘氏米行,还有染坊、肉铺、盐店、布店、茶行、糖坊、理发店、当铺等。此外,朱、许、贾、陈四姓祠堂也建在街上。祠堂门额高貌恢弘,庄严肃穆,每家祠堂门前都有一对石狮子,更增加了几分神秘威严。
夏天,乌沙街树荫浓密,空气湿润,清凉的河水过滤了炎夏的暑气,气温不过30°,正午也不用扇子。晚饭后,人们不约而同来到街东头的河滩上,河滩全是银白干爽的河沙,没有杂草,也没有蚊子,太阳一落山,河沙凉爽,人们带一个床单在沙上一铺,男人们在河水里洗洗澡,便在床单上躺下,仰看星月,聆听河水流动的韵律。也有人拉拉胡琴,吹吹竹笛,唱唱地方庐剧或山歌小调,或围在一起听某某讲讲笑话故事。没人召集,没人主持,随性地拉唱,随性地说笑。偶尔也请来说大鼓书的,节庆时候还会请班社,在河滩上搭个土台唱戏。平常时的夏夜就是自娱自乐,大家高兴地拉拉唱唱,讲讲笑笑,渐渐夜深人静,都沉入梦乡。不用担心野狼,因为各家的狗狗就蹲守在旁边。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抗战时期,新四军四支队东进抗日,进驻东西港冲,收报发报的情报处就设在乌沙街,负责与皖南新四军军部、武汉长江局、延安的中央总部进行联络。
1958年,为修建龙河口水库,乌沙街的居民全部搬迁,小街沉入水底,美丽的乌沙街的历史,只能从老人的回忆里一代一代传下去。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3、毛竹园镇 [赞]
毛竹园位于今天五显镇罗山村将军庙村民组,即原将军庙旧址对面,水库没修前的巴洋河(今五显河)南岸,梅畈的北面。今天,小镇沉没在清波荡漾的湖水里。历史上的毛竹园镇规模仅次于梅河镇,镇对面为罗山、石榴山,两山之间有岭,岭上有将军庙,香火旺盛。毛竹园镇后面是一片竹海,小镇得名也许与这片竹海有关。看山吃山,看水吃水,小镇人家当然也以毛竹为生计,所以家家是篾匠,户户是扳匠。小镇人以加工销售竹器为业。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小镇长里许,四道闸门,紧密牢固。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只要将闸门一关,一般土匪毛贼是难以进入的。街心铺的是鹅卵石,中间一道青石条,在岁月的车轮下留下深深辙痕。当时上游毛坦厂、九桠树、五显等地货物,多数走水路,沿巴洋河而下,所以小镇西北临河处有水码头,排筏聚集,四季繁华,货物上下,生意兴隆。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镇上还有所天地庵学堂,里面有十来个先生,巴洋河两岸的人家多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出了不少人才。最有名的是一个叫韦尚同的学生,后来参加了国民党海军,因水性好,救了落水的上司立了功,被提拔为军官。小镇大多是砖墙小瓦屋,有少数富裕人家屋内地面还铺了地砖,大多都是泥土地面。临街铺面为板墙,上下安装木槽,早晨把门板一块块下下来,用长板凳一担作铺面放货物,晚上将货物收拾后,再把门板一块块投上去。街上有商铺约百来家,做着打铁、倒锡、炼铜、杀猪、理发、炸点心、推黄烟、打篾器、打木器等生意。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聂五州家做生意最讲信誉,所以名头最响,当地有民谣说:“毛竹园街两头尖,聂大铳字(聂五州绰号)卖黄烟,掼上二百钱,给你几包烟,买的不要了,卖的还在添。”说明他家讲究的是薄利多销,讲究的是人气,图的是乡情。
这在当时的毛竹园不是一家两家。做木匠的讲究是榫满箍密,做篾匠的讲究是篾薄柔软,做铁匠的讲究是钢火硬轧,炸点心的讲究是可口焦脆——各行各业,追求的就是三个字——赚名头。按照现在说的就是创品牌。只要名头响亮,酒香不怕巷子深,生意自然火红。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1958年修建龙河口水库,小镇的住户大都搬迁到五显镇上,少数搬迁到巴洋河北岸的余畈、大马场。小镇从此消失在历史的记忆里。
4、巴洋河镇[赞]
巴洋河镇座落在晓天河与巴洋河(今五显河)汇合处,西距毛竹园七里,东距梅河镇八里,是水陆码头。陆路通下五显、毛竹园、杀人洼,翻过炮竹岭去九井,水路从小镇往梅河镇,从龙豁口下去,可达舒城。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小镇长不过两里,据老人说上街头(靠毛竹园这头)有石钟、石鼓、石蟒蛇,不知是天然生成,还是人工雕凿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一代一代的孩子们在上面玩耍摩挲,年深月久,表面磨得光滑如镜,越是这样,孩子们越喜欢在上面玩耍。
街北面是螺丝顶山,山上有个大石头,状如石笋。南街临河道,家家门前都是码头,竹排木筏挤挤轧轧停靠在水边,上货下货,一片繁忙。一条竹筒子街,街道为鹅卵石,中间是一条一尺来宽的青石条铺就的独轮车车道。街两头有闸门,铜环虎纽,厚重的栗树闸门板,非常牢固。
两边街市上,周家专卖犁头犁耳,姚家卖百货,沈家开肉铺,周家炸点心,黄家操木业,汪家开染坊,何家开米行,许家开布草店,徐家是油坊,王梦贤开的是中药店,小镇四季繁华。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镇上有座小学,孩子们都到这里读书。后来学校被巴洋河保公所占用,孩子们要读书,只能上毛竹园或梅河镇了。
1958年修水库,小镇居民搬迁到淹不到水的邵院、余畈等地。
5、五板桥镇[赞]
五板桥镇位于今天高峰乡高阳村北面的湖水里。小镇的名称由来与一个古老的故事有关。很久以前,小镇原本没有桥,过往行人十分不便。镇上有位贫家孝子,用在外三年帮工积攒的钱,购买了五块上等木材,想给年迈的父亲做一口像样的棺材。当他把木材运回家时,父亲对儿子说:“你的孝心已经尽了。人死后,用一张芦席裹着下葬与装进棺材里埋入土中一样,迟早都是烂掉的。不如用这木材在这河上搭一座桥,方便行人,也是功德。”儿子心想,我为的是尽孝,而父亲想的却是大爱呀!于是,他遵照父亲的嘱托,用这木材在河流上架了一座桥梁。
桥架好了,有乡绅提议用老人的名字给桥命名,以彰显老人的功德。老人摆摆手说:“就叫五板桥吧!”从此,这桥就叫五板桥,这镇就叫五板桥镇。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五板桥镇在“梅河五镇”中属于最小的,西距高峰乡八里、山七镇十五里,东距梅河镇五里。镇中间是河,街道在河的两边,比不上乌沙街干净、整洁。小街上游东南边是沈坊院一条冲,西边是秦家八房一条冲,两冲汇合处有座小桥。传说中的木桥早已腐烂,后来人们在这里砌了两个石头桥墩,用五根石条搭在上面,这就是后来的五板石桥。桥的下游是五板桥街道,南北走向,街长不到一里,街道上的建筑为小瓦砖墙或土墙茅草屋。人们在街这边称了猪肉,要想打酒,还要从桥上过去到街那边才可以。小街有王鹤仙杂货铺,秦孔友肉案子,包先进酒坊,包先明糖坊,王先高中药铺,姚文池的早点铺,陈金友的铁匠铺等。小街这种格局,两头便没有闸门了。

网络资料配图(旨在美化版面,图文无关)
当时有个名叫曾鸿章的大善人,在小街上设了个粥棚,长年累月施粥,人们走到这里,喝一碗热粥,垫垫肚子,添了精神再赶路。在荒年,有了这碗救命粥,就不会饿死的。所以至今人们还记着他的恩德。
五板桥西约一里,是曾氏宗祠,青砖小瓦,两进房屋,中为院落,古色古香。祠堂门楣金字匾额上书:“九思出人格,三省正家风。”两边对联是:“天下斯文曾一贯光前裕后;人间儒学第三家继往开来。”
修水库后,这里的居民搬迁到两边的山上安家,也有投亲访友,移居三河、桃溪或县城等地的。今天,五板桥以一个村民组的名字保留下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