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95件禁止出境的文物中,湖北就占了10件!大多数人知道的,无非是造型极其复杂华丽的曾侯乙青铜器。
以及那把吹毛断发,千年不锈的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
看图片很美是不是?但说实话,依我的经验,千万不要在假期去看越王剑。
因为大概率连展柜的边都摸不到,全是黑压压的一群人,手机要是挤掉了可能都找不回来,一点也不夸张。
我之前也是假期到湖北省博参观,好家伙排队排了接近一个小时,整个二楼全是人。到最后满头大汗的挤在外围,手举得老高都没拍到完整照片,只能用网上的美图了。
相反,湖北省博另外有一件文物真是“委屈”,它同样入选禁止出境的国宝,但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地步。

待在角落的两件“漆器”
那就是待在三楼“楚国八百年展厅”里的两件漆器,战国时期的,全名叫彩绘漆木屏形瑟座。
右上角那件是2002年出土,有点发黑。而禁止出境的是左下角那件,和越王剑都出自江陵望山1号楚墓,但越王剑住在一个大展厅,可谓“超级VIP”待遇。
木雕漆器却只能静静待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来观看的游客也很少。
连“编制等级”都是一样的,为啥待遇天差地别呢?

其实真正的原因不是“不重视”,而是不敢轻易让游客“爆满”。
如果知道这件文物的人,不妨可以去看看,真的很美,没准还能“包场”细细欣赏。我到湖北玩的时候,就三个人在那里看了半天,很安静。
这件瑟座已经有2000多岁了,还是木胎的,虽然经过修复,但能保存成这样那真是稀罕。
上面雕刻着四只凤、四只鸟、四只鹿、两只蛙、十五条小蛇和26条大蟒。

动物相互缠绕,构成连续不断的图案,采用透雕和浮雕工艺,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
它是先秦时期雕刻工艺最复杂的漆器之一,也不得不佩服当年修复专家的手艺,这才是匠心独运。
之所以让它们“坐冷板凳”,是因为漆木文物极其脆弱。光线,特别是强光,是它们的天敌。
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也会对它们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果把它放在聚光灯下,吸引大量游客,有些人就算你劝阻也没用,闪光灯咔咔用,都会加速漆器的老化。

其实该博物馆曾经有过教训,另一件鸳鸯漆盒也是镇馆之宝,当初展出时灯光充足,吸引了许多游客。
但不久之后,那件漆盒就开始出现问题。表面甚至出现了类似渗水的现象,因为材料在光照和温度变化下产生了反应。
夏天时,漆盒翅膀和尾巴上的彩绘明显变得模糊,甚至出现了细微的开裂。
听工作人员说,有一年夏天就想把灯光全关掉,结果引起游客的强烈不满。后来没办法,只能把它们搬到“不显眼”的地方,用柔和灯光,没人就关灯,这样就能最大程度上的保护好。

如今不少年轻人都喜欢打卡,尤其是那195件“名动天下”的文物。可别漏了这一件,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喜爱,看着也甚是欣慰。
不过对于假期去博物馆这件事儿,我内心是拒绝的,还不如呆在家里看图片,那真是被挤到怀疑人生!
有时候,安静反而是一种尊重,冷清反而是一种幸运。对这件脆弱的漆木瑟座而言,少一些关注意味着它能继续闪耀在时间长河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