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秋高气爽,“赛动黔景·徒旅贵州”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徒步穿越赛在贵州省花江峡谷大桥望云岭(陂峦)营地激情开赛。来自全国各地的350名户外徒步爱好者齐聚于此,用脚步丈量“世界第一高桥”的宏伟,沉浸式体验喀斯特峡谷的雄奇壮丽。

高桥为轴,铺就“自然+人文”徒步画卷
清晨的陂峦营地,在花江峡谷大桥的映衬下充满了热烈的赛事氛围。上午10点,发令枪响,徒步爱好者们正式踏上旅程。本次赛事线路以“让世界‘桥’见花江”为主题,参与者全程与拥有“山区桥梁跨径世界第一、桥梁高度世界第一”两项世界纪录的花江峡谷大桥相伴而行。

“作为贵州‘桥旅融合’战略的重要实践,本次赛事将超级工程与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深度绑定,不仅为全国户外爱好者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平台,更让‘世界第一高桥’成为展示贵州山地旅游魅力的窗口。未来计划将坡峦营地规划成为国际户外营地,为山地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专业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我们将持续推动‘体育+文旅’融合发展,让更多人通过这样的赛事,读懂贵州的生态之美与人文之厚。”
此次赛事赛道以花江峡谷大桥为核心纽带,串联起5个特色打卡与补给点(CP/SP点):从起点望云岭(陂峦)营地的云蒸霞蔚中远眺大桥雄姿,在CP1小花江寨门触摸古村落的方正端肃,到CP2江边渡口追溯江渡记忆,最终在CP3半山小亭感受人文暖意。终点设置在小花江红色文化研学基地。

“第一次在‘世界第一高桥’旁徒步,每一步都充满惊喜!”来自上海的95后选手小林一边用手机记录沿途风景,一边兴奋地说,“刚才在观景台看到大桥横跨峡谷的样子,真的太震撼了,这种‘钢铁巨龙’与自然奇景同框的画面,一辈子都忘不了。”而今年55岁的徒步爱好者王先生则带着家人一同参赛:“特意提前三天来贵州,就是想让孩子感受喀斯特地貌的独特,现在孩子在前面跑着看风景,还不停问我关于大桥的建造故事,这趟旅程比单纯旅游有意义多了。”

赛程中,选手们穿梭于海拔502米至895米的喀斯特峰丛间,累计完成593米下降与408米爬升。在小花江红色文化研学基地,不少选手驻足聆听当地红色历史,来自陕西的选手刘女士感慨道:“原本以为只是一场徒步赛,没想到还能了解到这里的红色故事,一边挑战自我,一边学习历史,这样的体验太难得了。”
精细保障,护航安全徒步之旅
为确保赛事顺利进行,组委会构建了全方位保障体系。赛道沿线设置收容人员,3个CP/SP点不仅提供饮水、能量食品,还安排了专业医疗人员随时待命;针对喀斯特地形特点,工作人员提前在线路上设置标识。

“组委会的保障特别周到,从贵阳老客车站的接驳车,到赛前的装备建议,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首次来黔参赛的广东选手陈先生说,自己按照建议准备了高帮防滑徒步鞋,在湿滑的路段行走时,完全没有打滑的顾虑,“而且沿途路段有工作人员指引,就算是徒步新手也能安心参赛。”据悉,本次赛事还严格执行环保规定,要求选手自行携带垃圾袋,将徒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投放至指定垃圾箱,截至赛事结束,赛道沿线未出现垃圾遗留问题。
赛旅融合,延伸山地漫游体验
作为聚焦“桥旅融合”的特色赛事,本次活动打破“竞技即终点”的传统模式,倡导“徒步亦是旅行”的理念。赛后,贵州花江桥旅融合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赛事,让选手们不仅能完成一场徒步挑战,更能开启一场深度的贵州山地旅行。后续我们还会推出更多围绕花江峡谷大桥的旅游产品,让‘桥旅融合’的魅力持续释放。”

不少选手早已规划好赛后行程:“已经订好了关岭的酒店,接下来要去吃贞丰糯米饭、花江剪粉,好好感受当地的美食文化。”完赛选手王女士拿着专属完赛证书,脸上满是笑容,“这份完赛证书不仅是对我徒步9.2公里的肯定,更是这次贵州之旅最珍贵的回忆,以后肯定会带着家人再来。”
随着最后一名选手冲过终点线,本次徒步穿越赛圆满落幕。而“世界第一高桥”与花江峡谷的魅力,正通过这场赛事,传递给更多热爱自然、热爱旅行的人。

据悉,本次活动由贵州省体育局、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是贵州深化“桥旅融合”、推动体育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随着花江峡谷大桥的通车及相关配套活动的持续开展,贵州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世界级桥梁博物馆”与“山地旅游目的地”的无限魅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申雨婷
图 赛事组委会提供
编辑 陈曦源
二审 张紫莹
三审 王晓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