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孔圣庙前,翰林小学学生身着汉服,庄重演绎六佾舞,五房长老行三拜礼、诵祭文,回溯松塘“一里六翰林”的辉煌历史。同时,20余名优秀学子登台接受奖学金,一场融合传统礼仪与现代教育的祭孔奖学仪式,将第十三届松塘翰林文化节推向高潮,也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村民与游客共同参与。
从10月1日至6日,这场以“千年松塘·翰林书乡”为主题的文化节在拥有800多年历史的松塘村全面展开,成为西樵乡村振兴进程中“文化赋能”的鲜活样本。
160桌宴席在广场及周边巷道同步开席,近千名村民、学子与游客共赴盛宴。区庆发 摄
研学+汉服宴+影视联动
让流量变留量
国庆假期前两日,松塘村已凭借“古韵生辉市集”与两场文化展览集聚人气。市集沿古巷铺展,汇聚本土美食与文创手作,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有效带动本地商户营收。同期,“赓续翰林文脉”高校建筑作品展与“理学名山”书法临创展在区氏大宗祠集中亮相,成为游客感知“书乡”底蕴的重要窗口,也为后续文创开发积累内容资源。
古韵生辉市集。区庆发 摄
10月3日上午的祭孔奖学仪式,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展示,也成为整场文化节的“流量高峰”。学子讲述“从松塘走向全国”的成长经历,激励后来者践行“积德读书”的村训。随后,游客跟随醒狮队步青云路、登翰林门、领取“学霸利是”,在互动中强化对“翰林文化”的品牌认知。
领取翰林利是。区庆发 摄
活动现场。区庆发 摄
祭孔为文化节引来客流,而研学、翰林宴与影视联动则成为“留量转换器”。本届文化节吸引200多个亲子家庭付费参与古村探秘、翰林饼制作等项目,标志着松塘研学已从文化体验成功转型为市场化文旅产品。
“翰林宴”表现尤为亮眼。160桌宴席在村中广场与巷道同步开席,“鱼跃龙门”“鸿运当头”等主题菜品将传统聚餐提升为高辨识度的文化餐饮品牌,近千名游客与村民共享盛宴。此外,网剧《归棹》粉丝打卡活动也落地松塘,带动周边民宿、餐饮与文创消费。小红书相关话题互动超400万次,形成“线上种草—线下打卡”的传播闭环。
翰林小学学生演绎传统舞蹈《六佾舞》。区庆发 摄
动静皆宜、线上线下共振
放大品牌影响力
当日下午,松塘村呈现出多元体验场景:月池上,单人龙舟赛与水岸拔河赛事引来阵阵喝彩;另一边,岭南书院讲师梁燕开讲《岭南翰林文化与当代传承》,吸引不少文化爱好者静心聆听。
活动热度也引来主流媒体与头部短视频平台聚焦。《老广的味道》团队拍摄翰林宴制作过程,快手多位文旅达人现场记录中秋“烧番塔”民俗,推动传统文化从“线下展示”走向“线上破圈”。
本届翰林文化节持续至10月6日中秋节,当日举行的薪火相传火炬传递仪式与传统民俗“烧番塔”活动,熊熊番塔象征生活红火,薪火传递寓意文化传承,为假期文旅体验画上圆满的句号,也为文化节留下深刻记忆点。
作为西樵镇“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松塘村已逐步从传统古村落转向“文化+商业”双轮驱动的文旅目的地。2024年初,该村成功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同年与西樵山文旅集团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打造“四季松塘”品牌。据统计,2024年以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吸引研学学子超1.5万名。
西樵山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引入轻餐饮、特色民宿、手作工坊等多元业态,持续丰富“四季松塘”文旅品牌内涵,让千年书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消费的“常驻选项”,为区域乡村振兴提供可推广的“文化范本”。
采写:南方+记者 肖莎莎
通讯员 王海伦
【作者】 肖莎莎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