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
一座拥有200年历史的徽州古宅,16间卧室、2700块木料、8500片砖瓦,被一个美国女人花1.25亿元买走了。
她把整座房子拆成零件装进19个集装箱,漂洋过海运到美国,花8年时间一块砖一根木头地复原出来。
2003年开放那天,门票被抢购一空,如今成了海外华人争相打卡的地方。
这座叫"荫余堂"的老宅子,原本在安徽休宁县快要被拆掉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离奇的命运?
一座快要倒塌的豪宅
1996年的安徽休宁县,有一座被列为危房的老宅子。
房梁歪斜,瓦片脱落,墙体开裂,随时可能坍塌。
当地政府已经下了通知,准备把这座占地面积不小的破房子拆掉。
宅子的主人是黄家后人,祖上曾经阔气过,到这一代早就搬到大城市生活了,谁也不愿意回来住这个破败的老房子。
这座宅子叫荫余堂,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离1996年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了。
当年建造它的黄姓富商可是下了血本,整整花了20多年时间,耗资数百万两白银。
16间卧室的规模在当地算得上豪宅,取名"荫余堂"也有讲究,意思是庇护子孙后代,让家族世世代代都有余财。
黄家富商的美好愿望在最初几代确实实现了。
宅子里住着几代同堂的大家族,热热闹闹的。
19世纪中后期,战乱来了。
英国侵略者来过,太平天国的军队也强占过这座宅子。
几番折腾下来,再富裕的家底也经不起这样消耗。
黄家开始走下坡路,到了20世纪,家族彻底衰落了。
年轻的黄家后人陆续离开祖宅,去上海、去北京、去广州谋生。
偌大的荫余堂空荡荡的,只有逢年过节才有人回来看看。
没人住的房子坏得特别快,木头被虫蛀,砖瓦被雨淋,屋顶漏水,墙体发霉。
到1996年,这座曾经的豪宅已经变成了危房。
美国女人的意外发现
白玲安是个美国人,中文名字听着挺中国化,其实她的英文名叫南希。
她在美国碧波地博物馆担任中国艺术文化部主任,专门研究中国文化和艺术品。
1996年,她来安徽旅游,走访了不少古村落和老建筑。
在休宁县,当地人带她去看了几处古建筑。
经过荫余堂的时候,导游随口说了句,这房子快要拆了。
白玲安听了心里一动,要求进去看看。
推开摇摇欲坠的大门,她一眼就被震住了。
虽然房子破败不堪,白玲安凭借专业眼光还是看出了门道。
这座建筑的木结构保存得相当完整,雕花、梁架、石础都是典型的徽州建筑风格。
更关键的是,房子的格局、尺寸、工艺都保持着清代原貌,没有经过现代化改造。
在她看来,这简直是一座活的建筑博物馆。
白玲安在荫余堂里转了好几个小时,用相机拍了几百张照片,测量尺寸,记录细节。
她越看越觉得这座宅子价值连城。
想到它马上要被拆掉,她觉得太可惜了。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脑海里冒出来:能不能把整座房子搬到美国去?
一场惊人的交易
白玲安回到美国后,立刻开始运作这件事。
她说服了博物馆的董事会,又联系了安徽当地的文物部门和黄家后人。
经过几个月的谈判,双方达成了协议:白玲安出资1.25亿元人民币,买下荫余堂的所有权,并且获准将其拆解运往美国。
这笔钱在1996年可不是小数目。
按当时的汇率,相当于1500万美元左右。
对于黄家后人来说,祖宅变卖让他们心里不是滋味,毕竟这是家族的根。
黄秋华作为家族代表,签字的时候手都在发抖。
他知道如果不卖,这座房子很快就会被拆成一堆废料。
至少现在还有个好归宿,房子能够完整保存下来。
买卖敲定后,白玲安开始组织一支专业团队。
她从国内请来了古建筑专家和老工匠,这些人都是干了几十年修复古建筑的老手。
他们的任务是把荫余堂完整地拆下来,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根木头都要编号记录,确保到了美国能原样复原。
工匠们搭起脚手架,开始了细致入微的拆解工作。
他们先用传统方法绘制了整座建筑的图纸,标注每个构件的位置和连接方式。
拆卸的时候格外小心,200年的老木头已经很脆弱了,稍不留神就会损坏。
每拆下一块木料,都要贴上标签,注明原来的位置和朝向。
漂洋过海的文物
拆解工作持续了好几个月。
最终,2700块木料、8500块砖瓦、500块石头,被小心翼翼地包装好,装进了19个大型集装箱。
这些集装箱从上海港启航,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抵达美国东海岸。
集装箱运到碧波地博物馆的时候,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当地媒体纷纷报道,说博物馆买了一座中国古宅,要在美国重建。
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一座房子怎么能搬到另一个国家去?
白玲安和她的团队开始了更艰巨的工作——复原重建。
博物馆专门腾出一块地方,按照1:1的比例重建荫余堂。
美国的建筑工人对中国传统建筑一窍不通,白玲安又从中国请来了工匠师傅。
中美两国的工匠合作,一点一点地把荫余堂拼装起来。
这个过程比拆解更费时间和精力。
每一根梁木的榫卯结构都要严丝合缝,每一块砖瓦的位置都要精确无误。
木料在海运过程中有些变形,需要重新调整。
有些损坏严重的构件,工匠们按照原样重新制作。
整个复原工程持续了8年时间。
重生的荫余堂
2003年,荫余堂终于在美国完工了。
博物馆举办了盛大的开放仪式,邀请了中美两国的文化界人士参加。
白玲安特意邀请了黄秋华,让他来看看重生后的祖宅。
黄秋华站在复原的荫余堂前,眼泪止不住地流。
这座宅子和记忆中的一模一样,甚至比在中国时保存得还要完好。
他走进每一个房间,摸着那些熟悉的木头和砖墙,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
祖宅虽然在异国他乡,至少它完整地保存下来了,不会在风雨中倒塌,不会被拆成一堆废料。
开放第一天,博物馆门口排起了长队。
门票在开售几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
来参观的人里,华人占了很大比例。
对于海外华人来说,荫余堂不只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精神象征。
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故乡的记忆。
博物馆在荫余堂里布置了详细的展览,介绍徽州建筑的特点、黄家的历史、拆运和复原的过程。
参观者可以走进每一个房间,看到清代人家的生活场景。
厨房里摆着老式的灶台,卧室里放着雕花的木床,客厅里挂着字画。
每一个细节都力求还原当年的样子。
一场关于保护的反思
荫余堂在美国的成功引发了国内的大讨论。
很多人开始反思,为什么这座古宅会流落到国外?为什么我们自己没有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
类似荫余堂的古建筑在中国还有很多。
它们散落在各个村镇,年久失修,面临拆除的命运。
有些是因为产权不清晰,后人不愿意出钱维护。
有些是因为当地财政困难,没有资金修复。
更多的是因为人们不了解这些老房子的价值,觉得它们就是破房子,拆了建新楼更实用。
建筑大师梁思成曾经说过,古建筑承载着家族和国家的历史,一旦毁掉就永远无法复制。
巴黎圣母院的大火让全世界痛心,其实我们身边也有无数的"巴黎圣母院"正在消失。
它们没有圣母院那么有名,可是对于当地人、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它们同样珍贵。
荫余堂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警示。
白玲安花1.25亿元买走一座老宅,不是因为她钱多,而是因为她懂得这座建筑的价值。
她用了8年时间复原它,是因为她尊重文化和历史。
我们不能等到文物流失海外才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保护古建筑应该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做起。
海外华人的朝圣地
荫余堂开放20多年来,已经成为北美华人的必去景点之一。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华人专程来参观。
对于移民海外的中国人来说,荫余堂是他们与故乡连接的纽带。
很多华人参观完荫余堂后都会发出感慨。
有人说,在异国他乡看到这样一座完整的中国古宅,感觉特别亲切,仿佛回到了老家。
有人说,看到荫余堂才真正理解什么叫徽州建筑,什么叫中国传统文化。
还有人说,为荫余堂感到骄傲,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精湛技艺。
碧波地博物馆也因为荫余堂名声大噪。
这座博物馆本来就以收藏中国艺术品闻名,荫余堂的加入让它成为西方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很多美国学生来这里上课,学习中国建筑和历史。
白玲安经常在荫余堂里举办讲座,讲述它背后的故事,讲述中国文化的魅力。
黄秋华后来又去美国看过几次荫余堂。
每次去,他都会站在院子里待很久,看着那些熟悉的雕花和石阶。
他说,祖宅虽然不在中国,可是它活着,这就够了。
比起变成一堆废墟,现在的结局已经是最好的了。
结语
荫余堂的故事听起来有点魔幻,一座中国老宅跑到美国去了,还成了热门景点。
这件事让我们看到,文化和历史的价值不分国界,真正珍贵的东西总会有人懂得珍惜。
与其等到古建筑倒塌消失才惋惜,不如现在就行动起来,保护好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
毕竟,这些老房子承载的不只是砖瓦木石,更是祖辈的记忆和民族的根。
信息来源:
《中国文物报》相关报道
碧波地博物馆官方档案资料
安徽省文物局古建筑保护档案
《徽州古建筑研究》学术专著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相关论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