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家人,18个小时,从浙江到安徽。
这新闻听着都让人窒息。
车厢里,孩子从兴奋到情绪炸裂。
驾驶座上,丈夫从信心满满到精疲力尽,最后还得靠老父亲接力。
服务区?别想了,堵得连门都进不去。
这哪里是去旅游。
这简直是一场现代版的“长征”,一场自讨苦吃的修行。
最让人想不通的是,这种事年年发生,年年骂,但下一次,我们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冲上高速,成为这钢铁洪流里卑微的一份子。
我们是不是有什么毛病?
对,还真有。
被“唯一选项”绑架的我们,其实没得选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我们就像是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
一到国庆、春节,大脑里唯一的指令就是:出门。
这真不能全怪我们自己。
想想看,一年到头,能让你彻底放下工作、孩子不用上学的长假,有几个?
就这么一个。
唯一的、宝贵的、不容错过的窗口期。
你不出门,感觉就像亏了一个亿。
这种“稀缺感”被无限放大,成了一种集体焦虑。
别人都走了,你在家待着?
邻居、同事、亲戚……大家都在路上,分享着各地的风景(和堵车)。
你一个人在家刷手机,那滋味可不好受。
所以,哪怕前方是“地狱模式”,我们也得硬着头皮上。
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觉得,这是唯一的机会。
错过了,就要再等一年。
这种被“唯一假期”绑架的感觉,才是把数亿人推上高速的第一只手。
朋友圈里的“旅行内卷”,逼你不得不上路
还有一只手,更要命。
那就是社交媒体。
或者说,朋友圈。
什么时候开始,旅行不再是纯粹的放松了?
它成了一场心照不宣的“竞赛”。
一场关于生活品质、家庭幸福、个人品味的“汇报演出”。
你必须参与。
你发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个定位,都是在向世界宣告:看,我过得很好。
根据谷歌的研究,很多人刷手机时就已经在规划下一次旅行了。
看到别人在海边、在山顶、在网红城市打卡,你会不自觉地焦虑。
“他们都去了,我是不是也该去?”
这种“错失恐惧症”在社交媒体时代被无限放大。
于是,旅行的目的不再是体验,而是“完成”。
完成打卡、完成拍照、完成发布。
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这场“旅行内卷”中不落下风。
至于过程是不是真的愉快?堵不堵车?
那似乎没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你得有素材发朋友圈。
那种“报复”的快感,堵车都觉得值了?
前几年,大家都憋坏了。
“报复性出游”这个词,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
就像大病初愈的人,总想吃点好的补一补。
我们被压抑的出行欲望,也需要一个出口来补偿。
这种心理很奇妙。
它追求的不是一次完美的旅行,而是一种“我终于出来了”的释放感和掌控感。
“报复性”行为,本身就能带来一种扬眉吐气的爽快。
所以,堵在路上的18个小时,反而可能成为这种“报复”的一部分。
它成了一种“勋章”。
“你看我为了这次出门,付出了多大代价!”
这种带着点悲壮的自我感动,让整个旅途充满了故事性。
痛苦的过程,反而强化了最终到达目的地时的快感。
这是一种复杂的补偿心理在作祟,我们渴望通过这种“允许范围内的失控”,来找回对生活的控制感。
从这个角度看,堵车,竟然也成了这趟“报复之旅”不可或缺的一环。
是不是很魔幻?
一场名为“过节”的盛大仪式,过程比目的地更重要
说到底,这场数亿人的大迁徙,更像是一场心照不宣的“仪式”。
就像过年一定要吃饺子、看春晚。
国庆长假,就一定要“在路上”。
这种仪式感消费,追求的是一种神圣的体验。
我们通过一系列固定的行为,比如提前抢票、规划路线、收拾行李、然后出发,来让这个假期显得与众不同。
整个过程,充满了形式感。
堵车,恰恰是这个仪式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就像一场考验。
只有经历了这场考验,这个“节”才算过得完整。
在车里吃泡面、在应急车道旁散步、甚至在高速上打羽毛球……
这些苦中作乐的场景,最终都会化为我们记忆里最生动的细节,成为日后和朋友吹牛的资本。
我们消费的,早已不是单纯的风景。
而是一整套“过节”的体验,一种“我参与了”的归属感。
大家都在参与这场盛大的仪式,你又怎么能缺席?
所以,下一次长假,你还会出发吗?
我想,答案依然是肯定的。
因为我们早已被这股洪流裹挟,身不由己,却又乐在其中。
声明:本文观点来自于人工,内容由AI辅助完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