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天池是中朝界湖,也是两国边界上的一处著名旅游景点,但两边游客的待遇却有着天壤之别,在朝鲜一侧的游客可以在天池中游泳,但中国一侧的游客却被严密的护栏隔着,只能远观无法靠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被一分为二的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天池坐落于吉林省东南部,被长白山十六峰环抱簇拥,背靠海拔2749米的长白山主峰白头峰,是由火山喷发后自然形成的火山口湖,形状呈椭圆形,像一片落叶,南北长约4400米,东西宽3370米,池水海拔高达2189.1米,最深处能够达到373米,是我国最深最高的火山湖,其水面面积9.82平方公里。
不过,长白山天池并不是全部属于我国,而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湖,包括长白山也被一分为二,由中朝各占一半。为何会这么划分呢?
历史上的长白山长期属于我国势力范围,清朝时,被视为“龙兴之地”, 1712 年穆克登勘界时,在分水岭设立“西为鸭绿,东为土门” 的界碑,确定界碑以南属于朝鲜,但关于天池的归属却并未明确。19世纪末随着清朝的衰落,朝鲜人开始趁机越界涌入长白山地区,近代,中朝就划界问题曾展开了长期拉锯,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后,又制造的所谓“间岛问题”,模糊延边地区的归属,更加剧了中朝的边界争议。
直到二战结束,又经历朝鲜战争,中朝通过谈判,在1962年签署《中朝边界条约》,依据国际通行的“分水岭原则”,将长白山一分为二,以天池为分界点,东坡区域54.5%的天池和四分之一长白山地区归属朝鲜, 我国则保留了北、西、南三坡区域45.5%的天池和四分之三地区。这一划界方式,既尊重了中朝对长白山的历史情感,也符合地理特征,成功解决了因湖泊归属引发的长期争议。
中朝游客在天池的待遇为何天差地别
划定边界后,中朝两国依据各自的生态保护理念、发展定位等,对天池进行了开发,我国主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进行全域旅游开发,将其纳入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态,促进旅游发展的同时,还兼顾周边地区的经济带动,与白山、延边等地区形成联动旅游发展路线。
而朝鲜一侧则侧重于自然景观与本土文化的自然呈现和保留,开发强度相对比较低,并且旅游效益也较少追求市场化。
虽然同样以旅游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并且我国的开发程度要更高,但两边的游客待遇却存在明显差异。
据说,朝鲜游客可以在天池自由戏水,甚至下湖游泳,但中国一侧却被护栏隔绝,只能远观,这又是为何?
首先从中朝各自管辖的天池自然现状来看,我国一侧多崖壁,地质环境复杂,并不适合靠近游玩,并且天池位于火山口,历史上曾多次喷发,虽然目前处于沉睡状态,但为了地质风险防控,仍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因此设置护栏主要是为了防止游客坠入陡峭崖壁或火山口。而朝鲜一侧则坡度平缓,湖岸更安全,因此能靠近岸边,但由于交通不便,天然限制了游客数量,人类活动并没有那么频繁。并且朝鲜也只是允许官方批准的人员在东坡指定区域游泳,并非对全部民众开放。
再就是对生态保护的意识认知不同,长白山天池是松花江、鸭绿江以及图们江的发源地,有着“三江之源”的雅称,这三条河流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关乎东北的粮食生产和工业发展,加上天池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环境脆弱性,更需要注重保护,避免因水质不达标对下游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因此,我国将生态保护置于天池开发的首位,通过立法约束,结合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站等构成科技化监测网络,在配合科学的生态修复,形成全链条生态保护体系,在此情况下,也会对长白山天池的旅游发展管理更加严格,避免游客的频繁活动给环境造成破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