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总有人来回跑城市和山野,你说这山里的石头、空地方,有啥吸引人的?今天就说说一个38岁作者的经历,她的事儿可能让我们找到答案。
那位作者的妈妈在山边买了套小公寓,她想着当时作家圈都流行去郊区写东西,就搬进去了,本想过早上写稿、下午在山里遛弯的清净日子,结果没几天就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山里没有随叫随到的外卖,没有货架满溢的超市,连常喝的咖啡都成了稀罕物。她得每周往镇上跑着买菜,自己本来就不大会做饭,最后三餐直接简化成白水煮菜,能吃饱就行。
咱们很多人都早就习惯了这种伸手就有的便利。可真到了没这些的地方才发现,自己早就连最基本的生活掌控力都快丢了。
山野从来不是用来躲清净的桃花源,它更像个温和的提醒器,那些被城市便利盖住的能力缺口,其实是咱们和生活的脱节。
但这并不是让你讨厌城市,是让你看清在舒适区里待久了,到底丢了多少对生活的主动权。 美国科罗拉多州有个金门峡谷州立公园,里头总有人使劲往悬崖顶上爬,那股子拼劲,跟她后来练攀岩的样子特别像。
一次偶然的野外攀岩,才让她真正做出了改变。
去年夏天她脚伤好了,就开始把更多时间泡在岩馆,为去野外攀岩做准备,最开始在营地的岩壁上瞎扑腾,连最简单的线路都爬得费劲,后来就是反复爬上去又掉下来,这事儿看着跟推石头的西西弗斯似的,她却觉得身心都舒服了,还说攀岩是享受失败的运动。
在垂直的岩壁上,离地面那么高,身体会本能地调动全身神经,满脑子就想抓稳下一个岩点,平时那些乱七八糟的杂念、在意别人怎么看的心思,全被抛到脑后了。
更特别的是,攀岩这儿没有绝对的成功,新手会掉,连老手挑战新线路时也会掉,每个人都在不完美里摸索。 咱们东亚小孩从小就被教要么做好,要么别做,好像掉下来就是能力不行。
但攀岩偏不按这个逻辑来,掉下来不是做错了,是告诉你下次可以调整发力方式;暂时没爬完一条线,不是输了,是还没找到自己的节奏。
我看过个研究,说人在垂直攀爬时,大脑前额叶会自动过滤无关信息,这种被迫专注比坐着冥想还容易进入心流状态,而在这种状态下试错,就不那么怕失败了。
对她来说,攀岩哪儿是运动啊,根本就是一堂反向成长课,教她在掉下来里扎根,在反复试错里找到从容。
玩户外快十年,她最大的变化就是不那么盯着结果了。以前她总觉得,徒步必须走到终点,登山必须站上山顶,连写东西都得有成果,不然就是白忙活。
可攀岩时的上上下下、徒步时的走走停停,让她慢慢明白,那些看着没意义的过程,其实藏着最珍贵的东西。
人生不是非要冲线的赛跑,是能慢慢走、感受风、感受自己力气的漫游。就像攀岩不用执着于一次登顶,生活也不用强求事事完美,那些在山野里学会的接受不完美享受过程,才是能扛住所有意义焦虑的底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