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明翔(右)带外国游客游览成都川菜博物馆。
王海燕(左)与外国游客合影。
侯纤(右)与韩国游客合照。
受访者供图
9月27日是世界旅游日。近年来,随着“China Travel”火热,双语导游和讲解员成为当下文旅市场急需的人才。他们不仅是行程的引导者,更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是连接中外的纽带和桥梁。在带“老外”游中国的过程中,他们也收获了一个个温暖瞬间。
西班牙语导游李明翔:
做外国游客的“成都朋友”
我叫李明翔,西班牙语名叫Pablo,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十年前,我还是一个西班牙语专业大学生,作为旅游爱好者,我大一就考下了导游证。恰好,大四那年,一家旅行社到学校里招兼职,我就开始做小语种向导。没想到,这份原本只打算做一阵子的兼职,最终变成了我的全职工作——十年间,我已经接待过来自世界各地的1300多名西班牙语游客。
我的工作可以用两个词概括:“引进来”和“走出去”。“引进来”,是把西语国家的朋友请到成都来玩——为他们量身设计行程,安排食宿,带他们走进这座城市,去看可爱的熊猫、去感受这里的湿气与辣味;“走出去”则是作为出境领队,陪中国游客走进西班牙、古巴等国的广场与古街,听弗拉门戈的鼓点、尝当地的小吃等等。
“引进来”始终是工作的“大头”。2023年,中国开始对西班牙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因此,西班牙游客大约占了来成都旅游的西语游客的一半。对他们来说,我不只是一个导游,更像是一个了解中国又懂西语的成都朋友。
美食,通常是我连接游客与成都的一个媒介。很多外国游客第一次吃成都火锅,看着红彤彤的锅底,直接把食材捞起来就吃,结果被辣得龇牙咧嘴。他们不知道,成都火锅还有一个“灵魂伴侣”——香油碟。有人一看都是油,不愿倒进去,后来我干脆准备了一段火锅小课堂,从“为什么四川人爱吃火锅”开始讲起,再手把手教他们怎么打香油碟。不少外国朋友照着吃一口后,眼睛一亮,笑着说:“原来这才是火锅的味道!”
要成为一名西语导游,其实并不容易。西班牙语的语法复杂,动词变位、虚拟式和中文完全不一样,母语者说话的语速飞快,往往还带口音,这让学生时代的我十分头疼。更棘手的是,那些涉及宗教、地理、历史文化的专有词汇,我在学校时几乎没专门积累过,但在带团时却必不可少。如果不能准确表达,就很难把中国的故事讲清楚。
我能坚持下来,全靠不断积累经验。刚开始时,客人的提问常让我措手不及。例如,有人会好奇:为什么在饭桌上不能把筷子直插在饭里?对我们来说是常识的东西,要翻译得让外国人能理解,却不容易。第一次答不上来时,我会坦诚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但我可以马上查,然后翻译给你。”后来,我会提前准备,把同类问题的词汇整理好。带团越多,就越能摸到游客的兴趣点,讲解也变得得心应手。
免签政策实施后,我们的工作节奏明显快了,几乎每天都要带上一两个团。我发现,游客的心态也在悄悄变化:现在的外国游客,对中国兴趣更浓,会提前做很多攻略,列出“必看”和“必打卡”的清单。好多拉美小朋友一来就直奔泡泡玛特,嘴里喊着“拉布布”。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对中国科技感兴趣,无人机、新能源汽车总能让他们啧啧称奇。
像我这样的双语导游,可能是很多外国游客认识中国的第一扇窗户。他们带着好奇心和期待来中国,而我的工作,就是让他们的期待落地,变成美好的回忆。我常常觉得,自己像是连接中外的一座桥梁。十年过去了,我依然喜欢带团时人与人之间坦诚交流的时刻。看着客人从陌生到熟悉、从好奇到惊叹,把成都的味道、文化和故事装进行李箱,带到天南海北,这种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
英语导游王海燕:
在互动中感受人心温暖
清晨的苍山脚下,一阵薄雾散开,洱海像一面静谧的镜子,游客们沿着石阶缓步而上,有人低声询问某株野草的名字,有人对眼前的洱海风光赞叹不已……那天,我站在队尾,把这些好奇的目光一一接住——这就是我,一名英语导游的工作日常。
我叫王海燕,来自山东青岛。我本科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专业,后来又在北京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求学。看上去,我的求学路径像一条被精心规划好的直线,但长期的城市生活和室内工作,反倒让心底的声音更加清晰:我其实喜欢户外,喜欢在山间林里认识世界,喜欢和人面对面、有温度的交流。一句话,我希望自己的人生是有无限可能性的旷野。
让我改变人生航线的,是一次在云南的旅行。我走进苍山、环望洱海,听着风从玉龙雪山方向吹来,醉心于虎跳峡、泸沽湖、纳帕海……我感觉,自己在快节奏生活中疲倦的心慢慢苏醒了,变得深沉而宁静。于是,我决定留在云南,从户外领队开始做起,去年年底,我考下英语导游证,开始做双语导游。
最开始,我充满信心,觉得自己有语言能力作加分项,带团应该一帆风顺。后来我才明白,做导游远不止“把人带到景点”:外国游客有什么饮食禁忌?他们的宗教戒律是什么?生活习惯如何?这些细节也会影响旅途的方方面面。于是,后来每当有客人预订,我就会主动询问:“您有没有饮食或生活上的注意事项?”这是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一直坚持的原则: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与文化差异。
当导游,应对突发状况也是一门学问。旅行中,难免会遇到天气变化、交通延误、临时闭园或客人身体不适等情况,对此,我会提前准备应急预案,尽力把不便降到最低。“我们很珍视你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客人的一句话,便是对我最好的肯定。从第一次带团以来,我收到的评价都是五星,这既是幸运,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我和外国游客本是陌生人,但在几天的相处后,告别却让人不舍:我们拥抱、互道保重、约定下次相见。有客人对我说,“以后你来我们国家,一定要来找我,我的家就是你的家”。还有一些游客,因为想和我保持联系,便特意注册了微信,这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国界的温暖。
工作中总有一些令我感慨万千的瞬间,比如这样一位特别的游客,他是一名研究猛犸象的俄罗斯老教授。站在高铁站台上,他不停地拍摄和谐号、复兴号,激动得像个孩子。看到他被现代中国的速度与风景震撼,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做的事是把一个更鲜活的中国呈现给世界。
作为双语导游,我常把自己看作一张会走动的“文化名片”。我学会了更细致入微的观察,更有耐心地倾听,也更加理解和热爱自己的祖国。
对我而言,导游不只是职业选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让我感受到人心的温度,也让我在每一次对话中,看到中国与世界彼此靠近的那条路。
韩语讲解员侯纤:
带游客触摸当地文化脉搏
“大家快看,那座山峰像不像一位正在采药的老人?”雨后的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云雾在山谷间升腾,一座座奇峰时隐时现。我讲解的话音刚落,身旁的韩国游客便不禁感叹道:“这里简直是人间仙境!”
我叫侯纤,是一名来自湖南张家界的90后土家族姑娘。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回到我的家乡,成为一名韩语讲解员。
我与这份职业的结缘,始于热爱,成于偶然。年少时,我对韩国流行文化很感兴趣,这让我心中勾勒出了一个梦想:未来的某一天,我会把语言和旅行结合起来,向世界介绍我的家乡。怀着这份热爱,我开始学习韩语,不仅顺利通过了韩国语能力考试最高等级,还在家乡做起了韩语教学以及政务翻译工作。去年,一家旅行社急需一位能接待自由行游客的韩语讲解员,这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的梦想再次闪光。我立刻报名参加了市文旅局组织的小语种讲解员培训,顺利取得了正式带团的资格。就这样,我人生的舞台延展到了万千峰林、潺潺流水和通幽曲径之间。
当讲解员的这一年,我时常思考:除了看山看水,我还能带给外国游客什么?渐渐地,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我要带给大家一场深度的文化探索之旅。
于是,我开始尝试将土家族文化融入一趟趟旅程中。我设计出一条兼具趣味与深度的沉浸式民俗文化旅行路线:在天子山下,我会鼓励游客换上华丽的土家族服装,定格下与山水融为一体的瞬间;我会带他们走进古朴的土家族村落,探访依山而建的吊脚楼,让大家亲手采摘时令蔬菜,学习制作一道地道的土家菜;我还会带外国朋友走进土家族博物馆,讲述独特的民族习俗和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
这条别具一格的民俗体验路线收获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一位游客在旅程结束后给我留言:“我们像是触摸到当地的文化脉搏,感觉自己暂时成了故事里的人。”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一名导游,更是一个文化传播者,我设计的路线,成了外国朋友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
当然,带团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令我最难忘的,是被暴雨“搅局”的一次旅行。
今年6月,一个韩国女生联系我,她要为自己年满60岁的父母定制一场张家界“孝道之旅”。这趟旅行承载了一家人满满的期待,然而,天公不作美:他们抵达的那几天,暴雨导致张家界核心景区山路坍塌,景区被迫关闭。看着叔叔阿姨脸上难掩的失落,我心里五味杂陈。“我们虽然不能进去,但可以靠近一点看看!”我当即调整方案,让司机把车开到离景区大门最近、视野最好的公路上。车停稳后,我陪着叔叔阿姨,在雨中远远眺望云雾缭绕的峰林。那一刻,他们眼中流露出的治愈,让我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旅行结束时,他们一家人握着我的手说,虽然天气留下了遗憾,但他们感受到了比风景更美的温暖。“小侯,我们记住了张家界,也记住了你,下次一定还会再来!”听到这番话,我的眼眶忍不住湿润了。我意识到,真诚的服务可以超越语言和国界,在人们心中建立起最温暖的联结。一场看似“泡汤”的旅行,却让我收获了最宝贵的约定和友谊。
如今,来张家界旅游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站在这片我热爱的土地上,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不仅仅是翻译,是领队,更是游客与这片土地之间的情感纽带。每一次讲解,每一次互动,我都希望能让更多外国朋友爱上张家界,爱上中国。(吴雪聪 杨斯羽 邓乐典)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27日第05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