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渡杨柳田场
在遵义市新蒲新区三渡镇柳田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旁边,有一条已经不再赶集的老街,当地人称它“杨柳田场”。这条老街并不大,从南到北,也就在百余米,街面宽约二三十米。一条已硬化的乡村路,自南向北穿街而过。老街的东西两面,民居大多改建成了砖混结构的现代化建筑,一楼临街仍然留有开商铺的门面,但门面均已关闭,并没有经营。街上冷冷清清,几个老农在街面上晾晒庄稼。仿佛只有那几栋被岁月有幸留存下来的古老木屋,才能证明这个场集在历史曾经的古老与热闹。
杨柳田场现在的街道
那些幸存下来的古老木屋,有的一楼还存有走廊,有的仍留有柜台。据老街上的老人介绍:旧时的杨柳田场上,都是清一色的木屋,多为七柱,一楼当街都是有凉厅(走廊)的,同时也建有柜台。旧时在街上修建新房之时,一楼临街往往会退进一柱的空间后,再装板壁,这是不成文的规矩。凉厅的空地,拿来作人们行走或摆摊设点之用。这凉厅,家家户户相连,便成为了一条长长的走廊。在这长廊里,相隔两三间屋子,就会有一间屋子临街一面建有柜台。有时候是相邻的两间屋子,也会各有各的柜台。这些柜台,都是用木料做成的,有的悬空伸出,有的有支架落地。
街面上老屋与柜台
据相关史料显示,杨柳田场,大约始建于宋代,兴盛于明代,延续于清朝,衰败于民国,是一个历史比较久远的场集。南宋孝宗赵昚淳熙三年(1176年),入播何氏第七世播州总管何轸移家播州东乡辖地杨柳田青山,何氏在这一带垦田建农庄、筑堤修水利、铺石建商道、聚人兴场集,在青山修建了何氏庄园,在杨柳田筑建了杨柳堰,铺通了湄潭至三渡关、杨柳田、杨舞场、杨叉坝、土石、彪石到遵义的商道,兴建了杨柳田场。明末,平播战争结束,平播将军李化龙后裔移居柳田,又助推了杨柳田场的繁荣,一时达到了鼎盛时期。《遵义府志》载:“杨柳田,城东八十里,乐里,日五、十集。”可惜到了民国中期,随着遵湄大道改道走新农、八节滩经虾子去遵义(现326国道走向),杨柳田场便逐渐冷清,直至最后停集。
幸存的半边凉厅(堆玉米处)
据老街上老人介绍:旧时的杨柳田场,南北走向的一条街,布满了茶馆、客栈、马店等,柜台上、凉厅里商货琳琅满目。南街口建有文昌阁(当地人称“接官亭”),为六柱单层跷角青瓦粉脊的建筑,占地约12平方米。建于何年,已无考。每逢赶集日,不管天晴下雨还是秋冬寒暑,都有一群人聚集在亭下,聊天喝茶打牌。相传在清光绪年间有一个冬天,一群“叫花子”(乞丐)在亭中生火取暖,因火势太大而引起大火,将文昌阁化为灰烬,后再也没有重建,如今只剩青石平台遗址。而街的北面,则建有戏楼,为木结构三层建筑,每层有三间房,旧时的古大道就从底层通过。戏台位于二层中间,面南敞开,演出时,街面上及街道两旁的凉厅里都可以观看。这个戏楼,曾经有多次连续一个月唱大戏的辉煌时代。即使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座戏楼还在经常发挥作用,有时是革命戏剧表演,有时也会在这里挂上幕布放电影,仍是柳田人吸取精神食粮的地方。可惜到了七十年代末期,柳田生产大队为了在鄢家堡修建高中学校,就拆了这个戏楼。后来高中学校没建起,人们又将木材运回,在原戏楼前邻东的街面道路边,重修了一栋木结构的房屋(非戏楼)。再后来,戏楼旁又改建了新房,从此戏楼便没了踪影。
街边杨柳堰
如今的杨柳田街边,随处可寻见一些条形的大青石。这些大青石,四四方方,多有七八十厘米宽、三四十厘米厚,一米至3米长度不等。疑为旧时当年那些木结构房屋的阶沿石、柱基石、堡坎石或铺路石。也许只有这些方方正正的大青条石,才是杨柳田场曾经繁华的见证者。
街道边堆放的大青石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主观的意念或力量,都挡不住时代滚滚的洪流。杨柳田场随何氏入迁而兴,随平播“改土归流”而旺,随交通便捷而没落。在新世纪中,柳田人又大兴现代农业,大力发展黄桃、提子、杨梅、虾蟹等农旅经济,着力构造乡村体验游,全力助推乡村振兴。那些曾经的记忆,只能先留在史书中、照片里,等待合适的机会,再度拾起。
场口乡村路
柳田虾蟹水果基地
柳田虾蟹水果基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