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德州的园林较多,特别是私人园林众多,它们既是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休息娱乐的重要场所,也为德州的城市建设平添了众多景点。见诸于史籍记载的德州园林有澄碧、濯锦(程氏北园)、尊水、拙政、程氏东园、长河别墅、见可、罗朴园、湄园、瓜隐、偶园、止园、杏村等13处之多,其中澄碧、濯锦(程氏北园)、见可、长河别墅、罗朴五园,因规模大并留有名人的遗墨和诗篇,应被称作明清时期德州的五大名园。
澄碧园
澄碧园,又名清碧园,是明清德州唯一的一处官家园林,也是德州存世时间最长的园林。它坐落于旧德州城的东南部,依附于明代的户部分司和清代的山东督粮道署以及民国的德县政府的东侧,相当于今德州市检察院以东、新湖北路以西的位置,建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前后,毁于解放前后。
澄碧园占地约4亩,平面呈狭长型,即南北纵长而东西较窄。园中沿西墙边建有纵贯南北的幽长走廊,大约在园中心部建有一条与西走廊相通的东西走廊,整个园内走廊呈丁子形布局。这一匠心独运的布局,将园内空间划分为南北两片。南片庭院植满国槐、垂柳、松柏、翠竹,种满各式各样的花草;通过南北长廊进入后院。后院内建有“荷花池”和“澄碧堂”。荷花池,俗称“化龙池”,池中有一四面环水的亭子叫“伊亭”。明代户部分司莆田人郭日休曾作《化龙池记》,对化龙池名字的来历作了记述。“化龙池”北岸不远即是“繁露堂”,后改为“澄心堂”。筑有五间正房和各三间的东西厢房。由两厢房的南山连接花墙一道,花墙中布置一月亮门,门楣上镶嵌着清嘉庆年间钱咏所书隶书“平津馆”三字,东有督粮道孙星衍撰馆记,是孙星衍刊行《平津馆丛书》的所在地。
清代诗人张庆浩留有“阴阴乔木森千章,野花杂莳纷幽香。园中首辟澄心堂,空庭积翠生清凉”的诗句。1935年出版的《德县志》和1997年出版的《德州市志》,均录有清代曹锡宝《澄碧园十二咏》,对园内十二景点逐一以诗志之。
濯锦园
濯锦园又称程氏北园,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年前后,坐落于德州城北廓,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工部尚书程绍的花园,规模较大,气势宏伟,是名人书法荟萃的私家园林。
濯锦园坐北面南,门前左侧立有大字“濯锦园”的刻石。园门入口处有木石结构的迎面牌坊,名曰“启秀坊”;北行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名曰“咏俊亭”;亭后便是该园的主体建筑眙燕堂,属于砖木结构的三楹厅堂。园门、坊、亭、堂额上的擘窠大字,均为明南京礼部尚书、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所书。眙燕堂的厅内上悬“研洁笔精”横额,为明太仆、著名书法家临邑人邢侗所书。为取右军换鹅之事,又大令“鹅群榭”三字,为著名书法家王铎所书。
濯锦园的修建者程绍,长期在工部从事营建工作,对各地园林了如指掌。他在退休后修建自家花园的时候,博采众家尤其是苏州园林之长,使濯锦园建造的别致优雅。园内土阜起伏,辇石为山,峰峦洞壑;园中亭、榭、曲桥、水面四布;园后的假山,路绕峰回,飞梁高台,乔木映衬;四周植满长松疏柳。整个花园富有浓郁的江南园林特色。该园随程氏家族的衰落,清中期即已消失。民国《德县志》和1997年《德州志》,均收有清人张元的《重过濯锦园赠程后三》的五言诗一首。
见可园
见可园为明万历元年(1573 )举人李大华的住宅,坐落于今德城区新湖街道办事处联云街东部,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顺治五年(1648),经其孙李源修缮扩建;康熙末年,又经李源之孙李庭灿复建,成为德州私人园林中传承时间最久的园林。
见可园坐北面南,面积10亩左右。建有“四清馆”一处,作为招待亲朋好友、来访游客休息之所,门楣上悬额为“青未了”三字,为清顺治三年(1646)聊城籍状元付以渐所书。康熙末年,李源之孙李庭灿(字仪矩,号肖亭,候选州同知)将曾祖李诚明在今德州经济开发区抬头寺乡文庄村“拙政园”内所建“矩亭”移筑于“四清馆”前,朝夕植树、种竹、艺花、觞咏其中。
见可园的松柏老槐特别值得称道。园内外有六十六棵古老的松柏,犹如群龙在此气势汹汹。史籍记载:一松当门,好似老龙种;一松秃尾,直穿晴空;前者两松夹石峙,挂笏痴立南宫;屋后一松尤怪,偏袒左臂撑拳雄;在庭院者,四隅者,意气各欲相凭陵,或如冠剑列朝仗,或如孤鹤苍穹;其余大小五十六棵松,也都挺拔直立形成道道屏风。草堂园中的突兀老槐数棵,树冠极大,枝条有数丈之长。园中曲折幽静的小路,连着长廊;穿过旁边的荷花池,便进入砖瓦木料和形制皆方的矩亭。这是藏在喧哗闹市的一片寂静之处,是接待宾客时饮酒、歌唱的绝佳场所。
清代著名诗人陈志,来德时写下了“德州数名胜,首屈见可园。园不过十亩,地僻能避喧。有亭颜曰矩,作者深意存。曾孙先仰肖,移立堂前轩。抚松六十六,高节绝击援。凌霄引松端,孤骞善托根。揖石合呼丈,癖地镒潺湲……”的诗句。德州太史公宋弼在回籍守丧期间,曾作《矩亭赋》,对移建前后的矩亭作了描写,是研究矩亭和见可园的重要史料。
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曾游见可园,并绘画题诗《见可园六十六松歌》。其诗作被收入民国《德县志》和1997《德州市志》。
长河别墅
清初东风路以南的运河东岸的豆腐巷南部曾有罗氏家族的“长河别墅”一座,位置在今九龙湾公园的东南角位置。这处别墅购自明清时期州城重要官宦世家程氏家族,本是程氏家族的发祥之地,原名程氏“南园”。
田雯《长河志籍考》载:“程氏南园,出南郭二里,枕河流。堤上有会心亭,苍松古槐,干云蔽日。余少曾游之,距壮时黍离麦秀(哀伤之辞)矣。偶一追思,依稀在目。所谓“百花酣而白昼眩,青蘋动而林阴合。水静而跳鱼鸣,木落而群峰出。四时不同,景物皆好,不可殚记也”。从现有文献看,程氏南园比东园修建时间要早,是程氏家族第一位进士程珤中进士前的读书休憩之地,所以说是程家的龙兴之地。程珤为官清廉,致仕后住进自己创建的程氏东园。后程珤之孙程绍,官至工部侍郎,更是将程氏家族推向辉煌,为官期间修建了程氏北园,雅称濯锦园。但时光荏苒,世事多变,程氏家族虽然逃过“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但传至六代程彦莹时,大约是在清乾隆年间,家道开始衰落,程氏南园与程氏北园几乎同时荒废。
田雯之孙田同之《长河别墅记》:“昔城南二里许,闻有程氏南园,枕长河东岸,翳然林木,建会心亭,四时不同,景物皆好。越今百余年,虽村墟犹在,亦乌睹(哪里看得出)所谓南园哉!盖司空(因程绍死后朝廷追加工部尚书)而后,无复有继起从事者何,后人之不逮前人,斯亦园之不幸也。夫前事者,后事之,借前无可借矣,而后尚可追。况乎,堤岸依然,村墟无恙,倘更无继起从事者,吾虑逝水难回,则黍离麦秀(哀伤之辞),求所谓南园之名,亦复谁问,又复谁知哉?不图今日复得之罗子渊碧。渊碧,华胄也。业占于斯,因而寄兴于斯,故鸠工集料,度木购石,计瓦甓墁钉之属,目营心匠,不三月而小成邱壑焉”。罗以深买进程氏南园后,花费重金进行了景点重布,并改名“长河别墅”。
至于长河别墅修建成样子,田同之写道:“余扶病来游,见门依层,厓槐柳荫,障天蔽日。入门两重,有平台大可数弓。艺蓝尾数十丛,时正花香气袭人衣。北有长河草堂,极敞豁之。观堂西一小轩,可坐,可卧,洁无尘嚣气。堂之东,则短墙,乔木掩映,一扉旋踵直入,竟穿问月廊。廊之壁擘十样蛮牋,列唱和诸体诗,五色灿烂,殊应接不暇也。廊之外,依树叠山。山虽小,而洞壑峰峦悉具。北又一轩,丛木杂花,参差错落,可可人心目及。登高远眺,雉堞蘭若之光映带村之左右,而连空雀隼,时往来于前,鸦黑、天红、水流、云聚,令人迁延,徒倚而不能去。于戏。即此勿勿草创,亦足见渊碧之襟怀矣。以视彼薦绅之流,拥厚资,居林下,淫志骄态,有声妓货利之贪,无诗书烟霞之趣者,何如哉?矧此墅,方兴未艾,月增之,岁益之,行见台池、亭榭、禽鱼、花木之设施,自有以极耳目之玩。俾过其地者,不独羡罗含之新宅,更可溯司空之故园。荒烟蔓草,易而为名胜之区也。”
罗氏后人购买程氏“南园”的目的是为了酿造“罗酒”,长河别墅建成后家人便在此地养菊种荷,成为罗酒生产的主要原料基地。后来,因罗酒被多家仿制,假罗酒泛滥成灾,致使罗酒萧条,罗家便改行在此做豆腐,专供来往于运河里的船民,后此地逐渐形成了一个豆腐市场,故所在巷子得名“豆腐巷”。
罗朴园
罗朴园,坐落于州城西隅,今德州市新湖街道办事处新兴街处,是德州唯一一处冠有主人姓氏的园林。
罗朴园为明崇祯监察御史罗国士的别墅花园。罗国士,字尚友,号嶔瞻。明天启七年(1627)举于乡,崇祯十年(1637)成进士,曾任河北固安、河南安阳知县、礼部主事、陕西道监察御史,退休后营室筑圃于此。园内池塘一片,种荷养鱼,“时花药以自适风晴雨娱于其中”。入清后,罗氏后裔罗以深,字渊碧,号朴园,增贡生,因嘻园林之盛,对此稍加修葺,并榜其门曰“朴园”。人称罗园,又称罗朴园。德州太史公宋弼撰有《朴园记》,德州繁露书院山长韩锡胙撰有《罗氏朴园记》。
此园占地十数亩,大门东向。园内以水池为中心,筑有“松雨楼(藏书楼)”、“印濂亭”、“载墨亭”和“槐荫清”等景点。各景点皆环池而构,参差错落,自然呼应。韩锡胙评论道:“门垣不甚峻而曲,流水不甚激而清,土山不甚耸而旷,林木不甚繁而古,亭榭不甚侈而韵”。说明罗朴园不仅富有江南园林的特色,并带有浓厚的山野韵味。该园于清初后被官府强占,并曾在州城掀起一阵不大不小的风波。
时至今日,这些昔日风光秀丽并承载着丰厚历史底蕴的园林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人民、明月湖、长河、锦绣川、减河湿地、运河等众多公园的崛起。它们再也不是仅达官贵人所享有的福地,而成了城市劳动人民休闲娱乐的基本场所。(原载《德周刊》2011·12·23,今将原文中的尊水园撤掉,换为长河别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