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了!沂南撤县设“阳都”,千年古名复活!临沂冲刺鲁南中心,这3个变化砸中98万人
文/南坊夜话
临沂鲁南经济圈的“升级剧本”刚落下关键一笔——沂南县撤县设阳都区的消息刷屏全网。这不仅让“阳都”这个藏着诸葛亮故里记忆的千年古名重回大众视野,更让临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迈出了铿锵一步。这场行政区划的调整里,既有城市发展的硬核逻辑,更藏着老少爷们的生活新盼头。
空间破局:从“县域边界”到“半小时生活圈”,古阳都的今昔对话
沂南与临沂主城的“亲密感”,早刻在地理基因里。但撤县设区前的“市县分割”,曾像层薄纱隔在中间。如今纱被掀开,1719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式融入临沂“一主三副多节点”格局,最先沸腾的是交通圈。
沂南距临沂飞机场仅30公里,“四高一铁”早已织就半小时联动网,规划中的济莱临高铁、潍宿高铁更要把这里拉进全国铁路枢纽版图。振兴西路西段即将通车的消息,让家住沂南县城、在临沂上班的李师傅笑开了花:“以前赶早班机得提前俩小时出门,以后走新路,四十分钟准到!”
更妙的是这份“古今呼应”。沂南砖埠镇的诸葛亮文化公园里,五十米长的弧形石壁刻着《三国演义》十四幅典故壁画,取谐音“54”藏着文化密码。这里正是《三国志》明确记载的“琅琊阳都”——诸葛亮的出生地。古代这里是琅琊郡的交通要冲,诸葛氏家族曾从这里走向四方;如今高铁呼啸而过,古阳都的空间价值在新时代彻底激活。
产业共振:预制菜里的“归雁故事”,补全鲁南产业拼图
临沂要当鲁南经济圈“龙头”,产业得有“硬腰杆”,而沂南的产业故事早就透着股闯劲。2024年这里工业总产值突破527亿元,手握“中国预制菜供应基地”等7个国家级名片,撤县设区后,这些优势要和主城形成“共振波”。
预制菜产业里的“跨界逆袭”最有说头。“80后”隋文以前在济南做古董电商,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2022年却顶着“隔行如隔山”的质疑回沂南办起预制菜厂。为了调出全国食客爱的味道,他请来鲁、粤、川等菜系20多位调味师,一年多就把5.1万吨产能的工厂办得红红火火,带动200多人家门口就业 。
还有返乡创业的王文亮,2021年响应“四雁工程”把预制菜基地从潍坊迁回沂南,政府一路绿灯让项目从规划到投产仅用一年,当年就卖了10亿元,还联动35个种养殖基地让农户的“菜篮子”直接变“菜盘子” 。如今沂南36家规模化预制菜企业撑起56亿产值,设区后更能承接临沂商城的制造业配套需求,让“沂蒙味道”顺着“临日青开放大通道”卖向全国。
民生升级:分房、分红、逛景区,98万人的“幸福清单”
行政区划的调整,最终要落到“柴米油盐”的变化里。沂南98万群众的“城区福利”,藏在南村社区的分房现场里——这个社区有个坚持16年的“铁规矩”:年轻人满22岁就免费领100㎡新房,至今已送出218套。90后李科辰刚抽完房号就晒朋友圈:“城里996哪有村里分房香?” 这里60岁以上老人每年领7000元“退休金”,全年米面粮油管够,20多亿集体资产撑起全村人的底气 。
公共服务的“融合包”更实在。教育上,沂南学子将逐步共享临沂主城区优质资源,家长们再也不用为“跨区上学”犯愁;医疗上,县域医共体将与市级三甲医院深度联动,乡下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诊疗。
就连玩的选择也变多了。孟良崮的“跑马梁”“栓马石”藏着北宋孟良屯兵的传说,这里曾见证“沂蒙小推车推来新中国”的壮举,如今作为14家A级景区之一,将和临沂“沂韵名城”建设无缝衔接。以后临沂市民周末自驾,半小时就能在竹泉村戏水、到孟良崮追思,红色记忆与田园风光随手可及。
从诸葛亮“晴耕雨读”的古阳都,到预制菜飘香的产业新城,沂南撤县设区的背后,是临沂“由大到强”的必然选择。当沂南的烟火气、产业劲与临沂的枢纽力、商贸脉拧成一股绳,鲁南中心城市的模样越来越清晰。这波“升级红利”,你最期待哪一样?评论区聊聊~
原载《铃子随笔》微信公众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