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城市大多千篇一律,乡村,却各有各的不同。中国城市,一样的水泥森林,一样的红绿灯和中餐馆。中国乡村,不一样的河流和山脊,不一样的老人和孩子。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名字,每一座山川都有它的记忆。中国乡村,大多是未经雕琢的水墨画卷,让生于此长于此的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时代新征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皖”美乡村, 一期一会。
本期“风物乡村”走进位于皖南的章渡,探访这里的别样魅力。
夏日的章渡古镇
夕阳下的章渡泾溪水镇
在安徽东南部、青弋江北岸,坐落着一座千年古镇——章渡。李白游历到此时,曾美誉这里是皖南山区之“西来一镇”,他在游览章渡南面的大蓝山后,写下题目为《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的诗。
古时,这里是十分繁华的水路码头,沿江一排约一公里余,是全国十大即将消失的建筑奇观“江南千条腿”,也是安徽唯一一处吊脚楼。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排成了长长的一片,恰似一张“乌排”顺河而下。夜间屋里灯明,倒影于河水之中,状若“万家灯火”。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吊脚楼逐渐人去楼空,也面临着失修、倒塌的危机,为了保护这份建筑遗产,做好开发利用,2020年,当地政府和上海海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达成一致,进行一体化投资、管理;2021年六月,庞焕泰带领梦乡村团队正式着手改造泾县章渡水街,彼时,他已经73岁。
依托独特的吊脚楼建筑形式,当地打造的一处“日咖夜酒”成为许多游客专门打卡的目的地
如今,梦乡村——泾溪水镇二期已经建设完毕,近百栋老宅重新修缮,其中一部分作为民宿对外开放,配套建设了万嘉酒店、百合宴会厅、叁生有渡日咖夜酒、无边泳池、儿童戏水区、乡村会客厅、人民大舞台、羽毛球馆、瑜伽室等。
《安徽画报》一直关注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曾推出《在西溪南的无数种可能》和《乡建在绩溪》等报道,此次将镜头转移到章渡泾溪水镇。庞焕泰信心满满,“我们现在做的只是基础,把基础打好,再过几年,这里一定会很好”。
壹.
在章渡之前,庞焕泰已经有打造祖源、潜口等古村落的成功经验,它们相继入选全国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庞焕泰是军人出身,曾有二十八年的军龄、当过海军飞行员、肩扛八颗星,退伍后他曾进入体制内工作,后又成为企业负责人,如今,他带着平均年龄五六十岁的团队投身于乡村振兴,这些本该安享退休生活的人们,因为同样的梦想聚集到了一起。
章渡泾溪水镇的古建筑被夕阳“染成”一片金黄
2021年,在庞焕泰团队来之前,这里是什么样子的呢?和中国很多的乡村一样,是一个“空心村”。章渡镇随着航空和地面交通日趋发达,水运淡出了时代,码头不复存在,“千条腿”被拆得七零八落,老房子东倒西歪,很多只剩下断壁残垣,几乎全是危房。只有零星的老人和孩童。庞焕泰在把祖源“带上路”,形成自己的模式之后,他再次动员上海企业的股东,卖掉上海的宅院,把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投到了章渡。
在这里,员工和村民们亲切地称呼庞焕泰为老爷子,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找老爷子,天塌下来也有老爷子在。在接待任务很重的时候,庞焕泰甚至亲自下厨,所有事都亲力亲为,只要有他在,大家就安心了。
自今年春天起,中国作家副主席、著名作家徐贵祥旅居在泾溪水镇,通过和老爷子的接触,他说,老爷子是有着飞行员的视野,“看到的是破败以前和破败以后,是昔日繁华的码头和灯火通明的街面,是十年、二十年以后浴火重生、青春勃发的新生的城镇。”如今,“‘千条腿’重新站立起来,倒塌的房屋被修缮一新。从老街一号到老街一百号,古色古香的木石建筑鳞次栉比,街心的彩石路面响起了历史的回声。”
在旅游业兴盛的这个时期,全国各地都有老街老巷,那么章渡老街和其他老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庞焕泰看来,“到处都是房连房、地连地,旁边有一条小河,再加上一些小船,然后沿街卖的都是义乌小商品”,然而在泾溪水街,从一号楼到一百号楼,有的一栋房子可能只有一间房,建筑保留了原先房屋的功能设计,一楼往往是会客厅或厨房,二层是卧室,而不是从商业角度考虑去压榨每一层空间。
小镇内部充满了文艺气息(组图)
整个项目的结束预计在2030年,也就是说,还需要五年的时间,水街的整个配套或者模式才算成熟,现阶段只是打基础。相比较于如今很多民宿动辄四位数起步一晚的房价,梦乡村的住宿价格非常亲民,“这里很多客人是来了还想来,还有一些专业人士将工作室开在这里,比如张建设(著名肖像摄影师)、徐主席(徐贵祥)、朱立生(人物肖像漫画家),朱大可(文艺批评家)马上也要来。”
贰.
1983年生的林志新是团队里年龄较小的成员,她的加入,为这个项目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科班出身的她目前负责项目整体的规划设计,然而因为团队人员不足,所以这里的每个人都相当于身兼数职,大到项目的运营推广,政府、企业等的接待,小到端盘子刷碗这样的琐碎小事。“在这里大家都是自然而然的去做这些事,就是每个人都是眼中有活,不会说你以前是什么领导或者教授,因为职务、级别之类的概念在这里变得很淡,大家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把这个村子建设起来。”
夕阳下的章渡泾溪水镇古建筑错落有致,是皖南地区一处独特的“地标”
在上海,她管理着一个五六十人的团队,如今来到章渡,她已经习惯了这边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因为像老爷子都如此精力充沛去做事,还有团队里的很多人,本身都可以去享受退休生活的,大家不计较工资,都在低头默默做事,大家都被这种精神所感染着。这算是老爷子的收官之作,我们把这个项目做好,也是对老爷子的回报。”
更多的回报是体现在周边村民身上。原先卖不出去的农产品,现在通过一场直播就可以卖脱销;原先留守在乡村的村民们,如今在梦乡村帮工;村民们自家种的果蔬,固定供应给万嘉酒店;沿河的吊脚楼,目前正在对外招募,只要你有好的想法和创意,梦乡村可以前期免租金,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
叁.
青弋江在古镇前静静流淌
乡建的核心是什么?或者说乡村振兴的本质在哪里?答案是人。我们需要吸引原住民返回到自己的家乡,还要吸引外面的人旅居在这里,以及普通游客愿意停留在这里。有人,才有人气,才有生活,才不至于形成“空心村”。在走过安徽大大小小的乡村之后,一个符合近乎完美形象的乡村是怎样的呢?有适合人居的青山绿水,有满足正常生活便利的配套设施,既不能太喧闹,也不能太浮夸,而且最重要的一点,要有左邻右舍互帮互助的那种人情味。
泾溪水街似乎做到了这一点,它的核心卖点就在于某种人文精神。单论自然环境,皖南有大批青山绿水好地方,论小资情调,有设计感氛围感的民宿、酒吧、咖啡店全国各地都是。然而在梦乡村,人和人很熟悉、亲近,晚上睡觉也可以不锁门,可以让你放下手机,坐在一起聊一聊……章渡模式,为中国养老问题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老年人不一定非要在高端养老院,更不是城市的格子间,而是在梦乡村。
修复后,吊脚楼重现世人面前
青弋江在一旁流过,采访当天,河道正在进行清淤;1939年周恩来总理在此登岸的地方,也正在打造成一个小花园,今后或将成为学子们考试“上岸”打卡地。庞焕泰说,他喜欢有水的地方,因为自小就在水边长大,小时候被母亲追着挨揍的时候,跑到河边就是一个扎猛子……事缓则圆,梦乡村团队不急不缓,再给这个地方五年时间,未来,这里将成为中国乡村建设的另一个样本,届时从青弋江对岸看过来,夜晚有万家灯火,明清时期的“千条腿”也在,它们没有被遗忘,乡村不应该被遗忘。
版权须知: 未经本刊书面许可,任何人 或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本刊图文内容。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朋友圈✬
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文字:孙婷
图片:黄洋洋
编辑:吴笑文
校对:刘洁
审核:周卫星 孙婷
即日起,读者点击 封面或 微信 留言即可征订或购买《安徽画报》
《安徽画报》创刊于1958年,是安徽省唯一一份大型政经文旅类高端期刊,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指导、安徽出版集团主管,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安徽画报》立足主流宣传阵地,以美图美文美术美味传播安徽形象,讲好安徽故事,画说美好安徽。2017年复刊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版权示范单位”“中国最佳画报”“中国最佳媒体融合奖”“安徽省优秀期刊”“安徽重要外宣窗口阵地”“安徽省版权示范单位”等。
加入画报读者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