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拥有1534处不可移动文物、2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坐拥长达655公里的历代长城遗址。近年来,呼和浩特通过建设遗址公园、文化场馆,推动文旅融合等一系列举措,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走出了一条文化惠民的新路径。近日,记者走访了首府多处文物遗址与场馆,深入了解呼和浩特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的创新实践。
今年6月,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建成开放。该遗址是内蒙古现存边界最完整、沿革最丰富的北方都城遗址,历经西汉、北魏、唐代等多个朝代,是民族融合与边疆治理的重要实证。“我们采用本土农作物进行分区种植,巧妙勾勒出四城嵌套和古代道路格局,让游客能够直观感受历史变迁。”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讲解员李女士告诉记者。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先生边游览边感慨道:“走在公园里,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有种跨越时空的震撼。”
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今年5月开放的大窑遗址公园。该遗址是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之一,年代跨度约50万年。公园通过地层剖面、专题展览等方式,生动再现古人类制造石器的场景。“站在观景台上,眺望大青山,脚下是数十万年的堆积层,那种与远古先民‘对话’的感觉非常奇妙。”前来参观的大学生张晓萌说。
长城是呼和浩特文物资源中的璀璨明珠。2024年10月,总投资1.37亿元的好汉山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正式亮相。公园不仅修复了长城墙体、敌台等遗迹,还创新开发了沉浸式影院、马市体验、实景演绎等多元业态。“我们希望通过现代方式让年轻人也能走近长城、了解长城。”该公园运营负责人表示,“马市互动体验区通过角色扮演、场景还原等方式,让游客切身感受古代边贸的繁荣景象。”
同年10月,呼和浩特长城文化博物馆正式开放。其设计融合长城元素,展厅围绕“中国长城”“内蒙古长城”“交融汇聚”等主题展开,展示了长城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开馆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1.3万人次。
除了古代遗址,近现代工业遗产也成为呼和浩特文旅融合的新亮点。2023年,白塔火车站旧址对外开放;2025年8月,京绥铁路文化园正式开园。
“京绥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由詹天佑主持修建,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文化园工作人员陈先生说。园区保留了车站原貌,并通过实物展陈、多媒体技术等形式呈现铁路发展史,已成为呼和浩特城市更新与文旅融合的新地标。
通过持续挖掘与创新利用文物资源,呼和浩特在践行文化惠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呼和浩特正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方式,让文物走进生活,真正实现文化资源为民所享、为民所用。这座北疆历史文化名城,正在书写着古今对话、惠民利民的时代新篇章。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杨彩霞)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张英
丨审核:王伊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