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近距离、雷同性的资源与产品,向来是旅游发展“小儿科”式的大忌,是旅游投资业界都小心规避的“落马坑”。9月中旬,我在河南焦作云台山参会之后,因友人推荐又前往数公里之外的新乡市辉县宝泉秘境景区逛了一趟,那是同样依托太行山水而近年崛起的一家5A级旅游区。如此相近的距离,如此大同小异的山水资源,如此声名显赫的云台山“卧榻之侧”,谁人有这副胆量,竟胆敢“逆天”而动唱起“对台戏”?
宝泉秘境景区何以能够突破近距离、雷同性的魔咒,一举取得旅游开发的成功?在我走马观花一趟后,也大略看出了其端倪。
一是同类山水找不同。宝泉秘境与云台山虽同为太行山水,但也有所差异,前者属于典型的嶂石岩地貌,易于风化的薄层砂岩和页岩,构成了数百米高、绵延不绝的岩墙峭壁,“崖之景”成为最典型特征;加之峡谷溪流深切而蜿蜒、碧水丹岩,便给人一种原生态的刚毅与婉约相融合之美。
二是观赏视角做差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审美视觉不同的结果。云台山的精华地段在红石峡,点睛之景需下到谷底去观赏;宝泉秘境的主要游路在崖顶和崖边,让人有一种身临绝壁之感,俯瞰是万丈悬崖、峡谷溪流,平视则绵延丹丘、云雾飘渺。
三是传统观光+时尚体验。在游线的主要节点和迂回之处,宝泉秘境设置若干略带装饰的打卡点、绝壁飞拉达、悬崖高架秋千、玻璃观景台、蹦极项目等,成为年轻游客的乐园,非恐高者的最爱。
四是景区功能目的地化。这既是我10来年后故地重游,对云台山发展的明显感受;也是游览宝泉秘境景区后,一个较为突出的发现。为便利游客游览,景区不仅有轿厢索道、地轨缆车、崖壁垂直电梯、观光电瓶车,还有“悬崖精舍”、“青山雅叙”等提供茶饮、咖啡、轻食,并在崖壁之上开发“悬崖宿集”,如七贤山居、黄岩根民宿等,餐饮供应也富有特色和品质。据介绍,景区正在选择一条沟谷,将集中开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五是做好服务有秘籍。据介绍,景区有一套系统化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如把日客流量与员工收入相挂钩,把一线员工的微笑服务与奖励相挂钩,把管理岗位业绩考核的具体化、数量化,只要大家工作和服务到位,就会有很可观的收入。我在景区随机了解一位保洁员,她说对所得报酬和福利很满意,因此很珍惜这份工作。
宝泉秘境为何敢于在云台山旁边崛起,肯定还有其它一些原因,如那位民营投资开发者的远见卓识、志在必得的魄力;云台山景区10多年长盛不衰,所展示出的旅游市场前景;宝泉秘境与云台山并不隶属于同一地市,客观上或也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宝泉秘境给予业界最大的启示,应是凡事不可绝对化,不可固步自封,只要把努力做到极致,意外和惊喜就可能会出现。这就给那些拥有同一片资源、同一座大山、同一条大河的各市县一个很大的暗示和鼓舞,未必对方已先下手为强、先声夺人为胜,如果你有足够的胆略和实力,未必就俯首认怂、拱手相让,也可以掰掰手腕、展展拳脚。譬如,山东的蒙山坐落在4县之交,还成立了一定级别和规格的管委会,各县开发现状如何呢?纵横千里的大运河,有世界遗产、国家文化公园的名号,但开发以人造园区、博物馆、陈列馆为多,难道就没有哪儿出来叫一下板、一决雌雄?
也要客观地看到,宝泉秘境毕竟是少见的个案,它并不能颠覆业界公认的一些大概率或基本规律,也否决不了旅游项目近距离、雷同性开发的巨大危险,这就如同超速开车、弯道超车必定会有大概率的交通事故。因此,毗邻不远的乙地与甲地之间,如果根本不在一个起跑线,或开发者原本就无大魄力、不敢冒险,还是趁早死了一争高下的心思,老老实实趴着为好,免得花了不少钱,最后变成一堆建筑垃圾,徒为近距离、雷同化的旅游开发陷阱增加一则案例,那就有些悲哀了。
当然,我内心觉得做事还是应有些豪气、有些较劲的,否则怕险求稳、不去挑战,哪会有全行业的你追我赶,哪会有新陈代谢,哪会有旅游精品横空出世。说到底,这种竞争或竞赛,拼得是智力、实力、巧力,也有一点敢闯敢试的“二杆子”精神,但绝不能仅凭一副豪气和莽撞,否则,旅游发展的舞台就只剩下“悲剧”可演了。
(来源:中国网 作者:高舜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