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玉惜品诗
编辑丨一池秋水
前言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现在听起来像个黑色笑话,曾经的中国旅游标杆、外国元首必去的桂林,如今沦落到年亏2亿、游客量暴跌50万人次的窘境。
更讽刺的是,这家掌控着漓江、两江四湖、银子岩等顶级资源的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五年亏损近10亿!
游客用脚投票,宁愿去淄博吃烧烤、去哈尔滨看冰雕,也不愿再来桂林当冤大头。
这座初代网红城市,到底是怎么把自己玩死的?
顶级资源为何年亏2亿?
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手里攥着的这副牌要是让其他旅游城市看了,估计能嫉妒得眼睛发红,这简直就是旅游界的王炸组合,豪华得不像话。
漓江游船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山水画廊,两江四湖的夜景美得跟明信片似的,七星景区是喀斯特地貌的精华,银子岩溶洞堪称地下艺术宫殿,再加上那个一票难求的爆款演出《桂林千古情》。
这些顶级资源随便单拎一个出来,都够别的城市当镇市之宝供着了。
可桂林旅游股份倒好,硬是把这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烂到连自家员工都要摇头叹气。
2024年归母净亏损2.04亿元,同比暴跌1800%,更离谱的是第四季度单季就亏了1.8亿,算下来相当于公司每天一开门,啥事还没干就先亏掉200万。
这亏钱速度,比印钞机印钱还快。
游客量更是断崖式下跌,从2019年的900万人次暴跌到现在的568万人次,连2015年的水平都不如。
现在去漓江坐游船,经常能看到船上空着一大半座位,上座率连四成都不到。
那个曾经一票难求的《桂林千古情》演出,现在经常出现演员比观众还多的尴尬场面,台上的演员卖力表演,台下稀稀拉拉坐着几个观众,这场面看着都心酸。
最让人气不打一处来的是他们的投资决策,2013年不知道哪个天才领导一拍脑袋,非要砸重金搞什么罗山湖体育休闲项目。
结果钱投进去了,工程建到一半,才发现根本没人对这个项目感兴趣。
最后项目烂尾,公司又强行给它披上“农旅结合”的外衣,结果又碰一鼻子灰。
这么来回折腾,最后计提了1亿多元的资产减值损失,这种“拍脑袋决策、拍大腿后悔”的骚操作,在桂林旅游股份简直是家常便饭。
更可笑的是,这都2025年了,公司还死死抱着门票经济这棵摇钱树不放。
收入结构的80%还靠着卖门票,餐饮、住宿、文创这些能真正让游客掏钱的衍生消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就好比开了一家豪华餐厅,却只靠收餐位费赚钱,对菜品和服务一点都不上心。
看看人家厦门,鼓浪屿早就不靠门票挣钱了,而是通过特色民宿、海鲜餐饮、文创产品让游客心甘情愿地花钱。
成都更是把慢生活理念玩出了花,宽窄巷子里的一杯茶都能卖出文艺范儿。
可桂林呢?还像个守旧的老地主,只会坐在景区门口收过路费,这种经营理念落后了至少二十年。
啤酒鱼卖天价,游客被当肥羊宰
如果你最近去过桂林,一定会对那里登峰造极的宰客文化叹为观止,这地方简直把游客当成了行走的ATM机,从你下高铁的那一刻起,就陷入了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矩阵。
本地人去巷子里的老店吃啤酒鱼,明明色香味俱全才68元一份,但游客进的馆子,同样的鱼敢要288!
这还不算最离谱的,有些餐馆玩起阴阳菜单的把戏,服务员看你像是外地人,立马从柜台底下掏出另一本价格直接翻三倍的精装菜单。
更恶心的是,这些餐馆还搞价格联盟,你在这家问完价嫌贵想去别家,结果走遍整条街发现全是一个价,明摆着吃定你了。
这种明目张胆的价格歧视,让桂林在旅游圈得了个响亮的新外号“坑林”,网友调侃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宰客甲宇宙”。
旅游团的套路更是深不见底,抖音上天天刷到的“纯玩无购物”精品团,标价399元包吃住玩五天四夜,看起来赔本赚吆喝?
等你欢天喜地上了大巴,噩梦就开始了。车子刚启动,导游就原形毕露,第一站根本不是景点,而是某个偏僻的银器店,导购员像牛皮糖一样黏着你,不买够人均1000元别想出门。
第二站是茶叶铺,老板吹嘘这是某领导特供茶,实际成本20元的茶叶卖你800元。
第三站更绝,直接拉去丝绸馆,导购小姐说着说着就开始抹眼泪,说今天业绩不达标就要被开除。
最可气的是导游的威胁术:“你们不购物,我今晚就睡大巴!司机师傅的工资都指望着大家呢!”
这种道德绑架式的销售,把游客的好心情彻底搅黄。
景区管理更是混乱得让人瞠目结舌,象鼻山公园以前门票要70元,被网友骂上热搜后,当地才不情不愿地改成免费预约制。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周边商户马上发明了新套路,买198元的劣质文创产品就赠送入园资格。
更绝的是黄牛党,他们把免费预约码做成生意,在景区门口公然叫卖:“50元一个,立马进园,不用等三天!”
有些老人不会手机操作,只能忍痛被宰。
你想安安静静看个风景?得先过五关斩六将,要躲过拉客的野导游,要识破假扮工作人员的骗子,要避开强行拍照收费的摄影师,整个景区乱得像菜市场,哪里还有山水甲天下的意境?
交通配套更是灾难级别的体验,自驾游的游客经常被导航带到“合作停车场”,明明路边划着免费停车位,却有人穿着仿制警服指挥你进收费场,停一次就要100元。
打出租车更是心惊肉跳,10公里的路程能被绕出30公里的价,司机还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旅游专线”。
就连租个电动车都要押身份证原件,还车时老板各种挑刺扣押金。有游客爆料租车时明明拍下了划痕照片,还车时老板硬说是新刮的,最后押金一分没退。
最让人窒息的是整个城市形成的宰客产业链,餐馆、酒店、出租车、景点、购物店之间都有返点协议,出租车司机会故意把你拉到有回扣的餐馆,餐馆老板会推荐你去有提成的民宿,形成完美的宰客闭环。
有游客算过一笔账,在桂林三天被各种套路多花了2000多元,相当于全程都在额外缴纳智商税。
这种杀鸡取卵的经营模式,让桂林旅游的口碑彻底崩盘。游客们用脚投票,宁愿去淄博吃烧烤、去长沙喝茶颜悦色、去西安看大唐不夜城,也不愿再来桂林当冤大头。
现在网上搜索桂林旅游,跳出来的第一条关联词就是“避坑指南”,这难道不是最大的讽刺?
结语
桂林的衰落,不是资源的错,而是人的错,不是市场的错,而是思维的错。
抱着顶级山水资源却连年亏损,把游客当肥羊宰最终吓跑市场,守着过时产品还不思进取,这些病根不除,投再多钱也是打水漂。
但危机也是转机,如果桂林能彻底打破门票经济思维,严惩宰客行为,开发创新产品,借助新媒体重塑形象,凭借其无与伦比的自然资源,完全有可能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毕竟,山水依旧在,就看人怎么做了。留给桂林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