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去哪儿都想着先连WiFi,打开手机,消息不断跳出来,工作群、社交平台、各种提醒,一天24小时就像被拴在一根看不见的线上。
有人说这叫“信息自由”,可真的是自由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选择没有信号、没有网络、甚至没有树和人的地方,只为找回那种久违的安静。
在冰岛南部的劳加维古尔步道(Laugavegur Trail),这里从兰德曼纳劳卡温泉出发,一路穿越粉绿色山脉、黑色熔岩区、到索尔马尔克的白桦林谷地。
整条步道没有WiFi覆盖,也没有手机信号。冰岛人斯特凡·帕尔松是一位超级跑者,他每年都会来走这条路。他说:“我真心希望这里永远没有网络。”
有人觉得断网旅行不过是一种逃避,是对现实的妥协。但从心理健康角度看,这种“断联”,甚至还给大脑提供了和情绪的重启通道。
凯撒医疗集团的精神病学家克里斯蒂娜·李曾提到,长期处于信息提醒状态,会让人陷入过度应激。如果断网几天,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跳出这个循环,还能恢复注意力、睡眠质量和情绪稳定。
在非洲东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塞里安营地(Serian Camps)也选择了彻底断网的方式。它们所在的马赛马拉保护区,原本已经有了WiFi基础设施,但营地经营者坚持不接入。
安德鲁·范登布罗克是这里的私人向导,他说:“游猎应该是一种完整的沉浸体验。”他们甚至曾开玩笑地把一只小狗取名为“Wi-Fi”,有游客问有没有WiFi时,就带去撸狗。
这些地方的共同点是:没有网络,但有完整的体验感。在美国蒙大拿州的大平原保护区,面积超过50万英亩。这里没有光污染,野生动物自由活动,只有边缘的露营地有一小片信号。
大部分区域完全“失联”。有人会自带帐篷,在保护区深处扎营几天,晚上看星星,白天观察野牛和鹿群。真正意义上的“远离一切”,在这里是可以实现的。

也有人质疑,这类旅行是不是只有少数人能去?冰岛、非洲、塔吉克斯坦这些地方的确路途遥远,但实际上,断网的关键不在于地理距离,而在于选择。
美国的大平原保护区允许自由露营,约旦的达纳峡谷步道同样适合徒步旅行者自助前往。只要愿意,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到物理与网络的“离线”。
约旦的达纳峡谷步道连接达纳生物圈保护区和佩特拉古城。这段路线本身信号就不稳定,沿途风景不断变化:峡谷、山丘、沙地交替出现。
穆罕默德·阿亚斯拉是“无畏旅行”在约旦的向导,他每年都带队走这条路。他说,很多人第一次走完这条路后,会选择在附近的瓦迪拉姆沙漠再住几天,继续保持断网状态。
还有一个地方值得一提,那就是塔吉克斯坦的帕米尔高原。这是古丝绸之路上最偏远的一段,只有一条M-41公路贯穿东西,海拔高、气温低、信号差。
在这样的环境中,手机变成了照相机,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被重新唤醒。
如果说这些都是自然条件造成的断网,那美国和非洲的一些营地其实是故意这么做的。
他们放弃了技术带来的便利,就是为了让人回归体验本身。这种看似不合时宜的做法,其实是一种非常清醒的选择。
在没有WiFi的地方,你才真正找回了“连接”的感觉。不是和网络,而是和自然、和身边的人、和你自己。
或许这才是最关键的部分:我们都以为自己随时在线,其实早就“掉线”了。
当你关掉了手机,你才开始“上线”。那些没有WiFi、没有树、没有人的地方,看上去孤独,其实是最真实的存在。
它不喧哗,不打扰,也不会推送任何消息。但它能让你在风声、虫鸣、脚步声中听到自己的心跳。这不是逃避,而是回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