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新闻网】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 官方发布平台
马来西亚大同书院莅运迎请关公塑像
市侨联举办“新马关公文化信仰与华人足迹”主题讲座
运城日报讯(记者 游映霞)9月22日,由市侨联、三晋文化研究会、关公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新马关公信仰文化研究——从碑文追踪华人在东南亚的足迹”讲座在我市开讲。第3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开幕在即,本次讲座特邀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研究员许源泰博士担任主讲嘉宾,讲座特别深度解读新马地区关公信仰文化与华人历史脉络,其中特别提及马来西亚柔佛州大同书院将供奉来自山西运城解州关帝祖庙的关公塑像,成为连接两地关公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为第3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增添了深厚的国际交流内涵、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
关公文化中“忠、义、仁、勇”的精神内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财富。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关公信仰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中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关公信仰尤为兴盛。作为该州首府新山最古老建筑之一的柔佛古庙,虽主要供奉五位神明,但关帝庙在当地华人社区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州内最古老的淡杯关帝庙,由福建安溪人陈福南下谋生时随身携带的木刻关帝神像发展而来,如今不仅是华人祭祀关公的重要场所,更在捐资助学、救助病人等慈善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此次大同书院远赴关公故里山西运城恭请关公圣像,既是对“根脉文化”的追溯与致敬,更让晋马两地的关公信仰从精神共鸣走向实体连接。
许源泰博士在讲座中分享的研究成果,为这一文化纽带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注脚。作为东南亚华人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副教授,他结合华南学派研究成果,梳理了东南亚华族庙宇的分布与碑文历史,并系统展示了团队从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庙宇、会馆等地搜集的大量碑文资料。研究发现,全东南亚仅存的两块清帝御匾均位于新加坡——天福宫的“波靖南溟”与粤海清庙的“曙海祥云”,这些承载着关公信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构,曾是早期华人移民的精神寄托和社会支持网络,为研究华人迁徙史提供了关键依据,也印证了关公文化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中的深远影响。
此外,许源泰博士还分享了其团队在华人脉络研究上的突破。团队耗时数年,走访了新加坡各大庙宇与会馆,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捕捉新加坡历史中的人物关系网络,搜集整理会馆特刊、墓碑记录等一手资料,建立起涵盖约5万人的华人网络数据库,研究团队整理了记录于1922年至1972年的62000多个人名,其中大部分属于福建籍贯。团队甚至找到了1500多个清代时期的人名,其中年代最久远的刻于1824年。这些珍贵的一手资料为研究华人移民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向。团队还与新加坡族谱学会合作,收集100多部来自福建、广东等地的家谱。
今年3月22日,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华侨运城研学考察座谈会在运举行,当时马来西亚大同书院便与运城条山书院签署合作协议,约定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师资培训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此次许源泰博士专程来运,为马来西亚柔佛州大同书院“请回”关公塑像,正是双方合作从学术交流向文化实体传承的深化。
讲座结束后,多位与会学者表示,以关公文化为桥梁的跨国连接,将持续增进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让关公精神在新时代持续成为连接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
相关热点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