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润 罗 徽
【写在前面】
山水画卷,郴州相见;天下莽山,人间仙境。
9月的莽山,层林尽染、五彩斑斓;9月的宜章,丰收在望、美不胜收。2025年郴州旅游发展大会即将盛装开幕,主办地宜章县正以“莽山蝶变”描绘“办会兴城”的山水画卷。
燕子岩瑶寨焕发新韵,瑶溪谷街区提质增效,腊元古村古意绵延,莽山自然博物馆科技流转……宜章大地上,建设热火朝天、景致华丽“变身”,全景锻造莽山“世界级名片”,全域绘制文旅“山水实景大片”,全民点燃县域“共富引擎”,尽显山水画卷的“含新量”与“含金量”,展现助力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金光闪耀照莽山。
办一次会,兴一座城。这场文旅盛会,必将成为宜章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文旅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答好两道“融合命题”,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宜章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锚定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坚决落实“精益求精、务求实效、越办越好”的总体要求,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促进“两个融合”、发挥“两只手”作用、拓展“两个市场”、做好“两个统筹”的整体思路,聚焦“天下莽山”这张王牌,唱好文旅融合这台大戏,全力实现“办会兴城,旅发恵民”的目标。
莽山之变,聚山水之秀,揽节会之彩,强市场之力。宜章围绕“一座山、一条河、一汪泉、一个洞、一个店、一个村、一个馆、一个人”等八大文旅关键突破点和创新点,实施重点文旅项目9个、总投资16.73亿元,让山水人文之“风景”,化作民心所向的幸福“场景”。
莽山金鞭神柱景点。
莽山之变,得人文之胜,活全域之游,强产业之基。宜章加快构建以大莽山旅游为主导的农文旅融合、氟锂新材料、光电显示“1+2”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1至8月,全县接待游客867.4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37亿元,其中莽山接待游客216.86万人次,旅游收入27.09亿元。
“我们全面冲刺战旅发、办盛会,全力把‘天下莽山’建成旅游胜地,把‘氟化高峰’铸成产业明珠,把‘宜章光电’做成特色集群,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全力实现办会兴城,让更多人走进郴州、读懂宜章、爱上这片山水。”宜章县委书记、县长邓生华的话语里,充满了让“人间仙境”名扬天下的决心与信心。
办一次会,兴一座城。宜章65万人,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瑶溪谷开街了,南花溪开灯了,莽山自然博物馆开馆了;莽山对歌开唱了,武林大会开场了,电影《无声里突围》开机了。
放眼望去,一幅“景、文、住、商、科普”深度融合的文旅新图卷徐徐展开,风展山水如画,等待每一个向往美好的你,遇见更美的自己。
“一座山”: 森林秘境变人间仙境
腊元古村。
深山藏秀,巍然屹立。在郴州宜章,莽山——这座曾经静默于岁月深处的原始秘境,正以非凡之姿完成一场时代的华丽转身。
“从前只知莽山偏远,如今已是心之所向。”一位“90后”游客小林,特意为悬崖咖啡厅而来,将云海与奇峰收进镜头。
“昔日伐木求生,今日看树生财。”老李,从伐木工变成护林员,家中的农家乐一年收入非常可观。
“推着轮椅,陪着父母,登顶千米高山,我是第一次!”韩国游客金敏秀远道而来,感叹这里堪称“孝道之旅的天花板”。
这些是莽山的新日常,也是中国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壮美叙事。从“养在深闺”到国际瞩目,从伐木谋生到生态致富,从艰难登山到无障碍畅游……莽山的蝶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
曾经的莽山林深路险、人迹罕至,虽坐拥奇峰、云海、原始森林和珍稀动植物,却因交通闭塞、设施匮乏,“美得寂寞”。如今的莽山,秉承“两意三性”理念,开发建设五指峰、猴王寨、将军寨、天台山等景区,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一跃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8公里平缓无障碍游步道、3.7公里越壑跨峰的观光索道,4台耸立云端的垂直电梯、7台轮椅提升机、11台自动扶梯……宜章县摒弃路径依赖,打好“持续化”生态牌,贴心化服务牌、差异化竞争牌,构建起一个覆盖全山、贯穿全程的无障碍游览体系。五指峰景区也因此获评“全国首家无障碍山岳型旅游景区”。
莽山森林温泉。
同时,莽山旅游区以多重举措吸引韩国游客:签证便利+门票五折+离境退税——“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让满山的“猴嗨森”(好开心)逐渐融入一句句“康撒哈密达”。景区更趁势出击,亮相首尔旅展C位,进军香港文化旅游展会,开办新马专场推介,以火箭之速崛起为境外游客心中的“新晋顶流”。今年上半年,莽山狂揽韩国游客2.58万人次。
如今,莽山这张闪耀的名片,正吸引全世界望向这座“世界旅游名山”,聆听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动人故事。
“一条河”:碧水清流变休闲潮流
9月暮色中的南花溪畔,薄雾如纱,光影交织。孩子们在游道上追逐嬉戏,游客们凭栏远眺,享受着“天然氧吧”的沁人晚风——这幅生动的生态画卷,正是莽山脚下南花溪提质改造的最新答卷。
将军寨瀑布。
发源于莽山白公坳的南花溪,流经莽山、天塘、黄沙等乡镇,集雨面积达1188平方公里。30万亩原始次生林孕育的清澈水源,为其赢得“高山有好水”的美誉。依托这一优势,当地开发的莽山大峡谷漂流项目,因全程穿越原始林区、水质达到饮用标准,被誉为“矿泉水冲浪”“南方第一漂”,沿途还有琵琶谷、龙王潭等喀斯特奇观。2025年漂流季期间,莽山接待游客量较去年增长10万人次。
“5至10微米的雾滴1到2秒内完全汽化,几乎不打湿衣物,又能降温3至5℃。”雾森系统正是点亮南花溪的“黑科技”。南花溪以“瑶山仙谷”为核心,融合瑶族非遗、科幻光影与生态夜游,打造出沉浸式文旅新场景。
“户外座位全满了!”岭南九黎音乐餐厅经营者何晋忙着招呼客人。她的餐厅紧邻南花溪,近期夜间营收显著增长。“以前游客看完日落就返程,现在专门为夜景而来,顺路用餐消费。”何晋的账本,正是南花溪夜游经济带动效应的缩影。
高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让南花溪夜游项目迅速跻身“莽山必体验”榜单。莽山旅游区负责人介绍,项目改造完成后,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可从以往的1.5天延长至2.5天,夜间消费增长350%。
奔流不息的南花溪,带着希望与约定,以“碧水清流”的生态底色与“动静相宜”的休闲业态,书写着新时代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莽山图景。
莽山大峡谷漂流。
“一汪泉”:温泉资源变幸福财源
爬山归来沐温泉,洗尽尘劳意自闲。说起“温泉之乡”宜章,人们心中浮现的,总是那一处被群山环抱的莽山森林温泉。
山间云雾缭绕,林间白汽袅袅,浸泡在热气升腾的温泉池中,耳边是风声鸟鸣,鼻尖是草木清香……这里的独特,在于自然馈赠与匠心打造的完美融合。“仿佛整个人都融进了天然氧吧,泡完之后全身毛孔都舒展了,爬山疲惫感瞬间消散。”陈女士道出了许多游客的心声。
莽山森林温泉酒店依山构筑了60多处特色温泉泡池,拥有400余间温泉主题客房。作为2025年郴州旅游发展大会的重要接待地,酒店今年全面改造外墙、客房、会场与温泉区,从硬件设施、舒适体验与便捷服务等多维度实现品质升级。
如果说,莽山森林温泉是“精致的疗愈秘境”,那莽山脚下的一六镇,就是 “热闹的温泉生活圈”。
一六镇域内藏着6平方公里的温泉群,30多处温泉井眼星罗棋布,经过数年的精心规划与持续打造,已经蝶变为宜章知名的温泉特色小镇。今年,该镇启动实施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提质改造建设项目,项目主要包括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村BA篮球馆、旅游公厕、智慧系统等建设内容,进一步提升温泉小镇的旅游接待能力。
乘着2025年郴州旅游发展大会的东风,宜章县正以温泉为核心,推动莽山景区、一六温泉小镇与周边自然、文化景点联动发展,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旨在将“一时热”变为“一直热”,让温泉之源持续喷涌,成为浇灌宜章高质量发展、滋润百姓幸福生活的长久财源。
莽山自然博物馆。
“梵墅不凡”,这是在大湾区广为流传的一句“广告词”。今年,梵墅新增高品质住房23间,新建了生态停车场、新修了一条观光路,一时成为了“网红”打卡点。温泉的“热度”,最终都转化成了百姓生活的“温度”和产业发展的“火候”。今年1至8月,宜章县130余家温泉旅游接待场所共接待游客 15.57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 1.96 亿多元。
温泉之水,奔流不息。从自然恩赐到产业龙头,从深山温泉到幸福财源,这里涌动的不仅是地心热量,更是宜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奋斗。
“一个洞”:瑶寨本色变文旅特色
燕子岩瑶寨位于天塘镇天子山村,背靠天子山、面对将军岭,左傍莽山水库,右邻莽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游客进入莽山的必经之路。
瑶溪谷。
2017年,村里通过引能人回乡,成立了宜章莽山燕鸣涧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瑶寨进行开发建设,依托毗邻莽山景区的“近水楼台”优势,使燕子岩逐渐成为了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村民年人均增收达5000元、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23.5万元,蹚出了乡村振兴新路子。
燕子岩瑶寨采用了公司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引导群众参与单项娱乐设施的建设与经营管理,让村民当上了自主创业的老板。在带动创业的同时,在外务工游子纷纷“回巢”,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目前,在景区务工的村民达85人,不少村民实现了股份分红、务工工资“双收入”。
今年,燕子岩景区深挖瑶家特色传统文化,按照“保护为主、合理改造、完善配套”原则,加强顶层设计,组建专业团队,紧盯时间节点,加快施工建设,将一桌瑶家宴、一方瑶家绣、一幅瑶家画、一首瑶家歌等特色民俗文化融入景区山水画卷中,让游客沉浸式感知民族文化的魅力,实现景区全面提档扩容升级。
在燕子岩景区精心打造的溶洞餐厅内,热情的瑶家阿哥阿妹唱起敬酒歌,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相聚在一起,品尝色香味俱全的瑶家竹筒饭、蕨根粑等瑶家特色美食,留下欢歌笑语一片。
溶洞外,一批墙绘爱好者克服绵绵秋雨影响,把瑶家山水风光、农耕文化、传统服饰等融合在一起,开展墙体彩绘创作,让原本单调的墙面蜕变为展现乡村风貌的“流动画卷”,景区客家大院、风雨走廊、燕来民宿等被独具特色的瑶家刺绣装饰一新。瑶寨今年的游客有22万,同比去年增加了21%。
现在,这个原本贫穷的小山村,已将瑶寨本色变成文旅特色,让最炫瑶族风成为了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
“一个店”:闲置街区变新兴商区
秋日暖阳下,瑶溪谷温泉度假村商业区内,游客或在露台品尝蕨根糍粑与创意咖啡,或专注于非遗手作体验,一派热闹景象。
热闹的背后,瑶溪谷温泉度假村从闲置资源到文旅新地标的“蝶变”。受前期开发思路的限制,不完善的配套设施严重阻碍了招商运营,导致许多有意向的商家犹豫不决。
作为2025年郴州旅发大会核心项目之一,今年6月开始,宜章县启动莽山瑶溪谷商业街区盘活工程,仅用60天就“变废为宝”,9月9日瑶溪谷首批5家商户集中开业,涵盖非遗体验、跨境商贸等多元业态,打响了商区唤醒的“第一枪”。截至目前,瑶溪谷已吸引30余家新商户入驻,非遗体验、民族餐饮、跨境商贸等业态在此集聚,曾经的“沉睡资源”正加速化为激活区域经济的“一池春水”,成为汇聚人气与活力的文旅新地标。
“开业一周日均营业额破万元!”连州玉猫食品负责人难掩兴奋。这家广东老字号食品企业被宜章县“两年半租金全免”的政策吸引,与本地翔润古方红糖公司联手,在瑶溪谷开设“粤湘非遗工坊”,融合星子月饼非遗制作与古法红糖体验。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宜章县以精准招商政策激发市场活力的生动实践。
莽山红茶国际馆凭借“中式雕花木盒+莽山红茶”的高端礼盒设计打开市场,产品已销往巴基斯坦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9月15日,还与塔什库尔干万然商贸有限公司达成十年战略合作协议。
郴州发烧工艺品有限公司依托其在西非加蓬的35万公顷林地资源,将原材料加工与文旅体验无缝衔接,开业以来日均接待游客超200人次,预计旺季每日能超500人次。莽山瑶咖将瑶族刺绣纹样融入墙面装饰与杯垫设计,更推出“蕨根糍粑+拿铁”的创意组合,让传统小吃与现代咖啡碰撞出独特风味。
为确保商区快速“旺起来”,宜章县推出“组合拳”招商策略:对旅发大会前开业的商户给予租金减免,建立“一企一领导一专班”服务机制,提供从证照办理到营销推广的全流程帮办。
暮色降临,瑶溪谷的灯次第亮起,游客与商户的欢声笑语在街区回荡。从“闲置区”到“新商圈”,瑶溪谷的“蝶变”,探索出一条“政策赋能+文旅融合+区域协作”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个村”:文化古村变文旅新村
走进笆篱镇腊元古村,青石板、青石条、青瓦缸等老旧物品摆放在古村各个角落方便游客拍照,墨碗饼加工坊、旅拍打卡、非遗体验等新业态,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游玩体验。
这座中国传统古村落、国家AAA级景区,正通过“微改造、精修复”,向着“无围墙的博物馆”全新蝶变。
这里原是一座军屯古村。自明洪武年间陈氏先祖戍边筑寨,便以“六纵十横”的街巷、高耸相连的户墙,构建出“见巷见墙不见宅”的防御布局,如古堡般抵御外敌,静守百年。
燕子岩瑶寨。
600年的古村如何“修旧如旧”?村内200多栋明清时期古建筑经过精心修缮,重现往日风采。门匾、砖雕、木雕等传统工艺得到保护性修复,展现了湘南民居建筑的独特魅力。保护工作不止于物质空间,更延伸至非物质文化。传承80年的祁剧艺术在古村中重新唱响,逢年过节、农闲季节,传统戏曲再次回荡在古巷之间。
门楣文化这一腊元古村的特色也被活化利用,“和为贵”“青屋藏书”等灰雕艺术字,继续传递着陈氏家族晴耕雨读的家风、乐善和睦的族风。窗楣文化也得以保留,村内房屋两旁的窗户被细致的设计成毛笔笔尖的形状,它用莲花纹描绘出宝塔的样式,又像一支笔尖,寓意着平安吉祥、如意高升。
改造工程还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古戏台改造、内外明塘清淤等项目建设,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两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红砖房,改造成腊元“人民公社”食堂,游客来了可以就着古韵下酒、干饭。在修旧如故的基础上,将一些坍塌废弃之地进行了改造,建成了小集市、小展馆、小影院,让古村点缀新业态、焕发新活力,村民能够实现家门口就业创收。
如今,腊元古村已全面融入大莽山文旅圈,从一个孤立的“盆景”,蜕变为和美乡村的生动“风景”,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以全新姿态迎接属于它的高光时刻,为旅发大会增添亮色。
“一个馆”:生态风景变科普场景
当全球仅存500余条的莽山烙铁头蛇悄然爬过红外相机镜头,珍稀物种保护的重要数据和中小学生研学手册里的生动教材,同时诞生。这是莽山自然博物馆实现“生态风景变科普场景”的生动缩影。
拥有2404种高等植物,其中南方红豆杉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411种脊椎动物,其中有1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有50种莽山特有物种……莽山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及珍稀程度,在湖南省乃至中国南部都极具保护价值。
近年来,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大投资推动系列工程建设,构建起“硬件升级—内容创新—价值转化”的三维蝶变模型,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逐渐实现莽山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每年可直接产生3.7亿的总价值。
在莽山大塘坑气象观测站,游客可以通过实时更新的电子屏,对比60年来的气候数据变化,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这片叶子上的咬痕,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林狸吃晚餐时留下的。”在莽山的林间课堂上,自然教育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与动物的生态关系……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生态秘境,到“天下莽山人共知”的科普殿堂,莽山凭的是什么?
凭的是科研设施的科普化转型。莽山将生态定位研究站、水文站、气象站等科研基础设施转化为科普体验平台,构建“全龄友好”的科普空间体系。
凭的是自然教育的生态化实践。组建由1名中国林学会认证自然教育师、2名全国青少年自然教育导师和16名专业科普人员组成的教育团队,巧妙地将南岭山脉的生物多样性知识转化为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研学内容。
凭的是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格局。莽山通过科普教育提升生态价值认知,借助生态旅游实现经济价值转化,再将收益反哺生态保护。周边村庄兴起的民宿产业、休闲农业,使茶叶、苦笋等农特产品通过科普旅游渠道身价倍增。
从1958年至今,莽山国有林业管理局962名林业人从伐木到保护森林,800块界碑、30万亩森林都是宜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动实践的最好见证。
“一个人”:一人追梦变全城圆梦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一群人的呵护;一群人的圆梦,离不开一个人的精神。
“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江梦南的颁奖词。江梦南,出生于宜章县莽山瑶族乡永安村,父母都是莽山民族学校的老师。她半岁失聪却勇敢追梦,一路逆袭成清华博士,激励了无数人,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励志典范。
江梦南的梦,先是爸爸赵长军、妈妈江文革的梦。父母送她上聋哑学校学手语,“亲子2+1”合力去推开一扇窗。她出生那年,父母在莽山山地承包了十亩茶园,还制作售卖瑶族传统美食蕨根糍粑,一来贴补家用,二来引导“唇语女孩”江梦南“用眼睛聆听世界”。2025年5月,赵长军家庭获评了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
江梦南的梦,后是自立自强的梦。学好唇语,江梦南求学路越走越长远,从离家一百多公里的郴州市六中,考入吉林大学,选择药学专业,再到清华博士、西湖大学博士后,因对自身特殊经历刻骨铭心,她从小就心中追“梦”:治病救人,再也不让药物致聋悲剧发生。
现在越来越多的宜章人勇敢追梦,好“梦”连连。值得一提的是,宜章已涌现“全国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各1名,“中国好人”9名、“湖南好人”31名。
目前,江梦南在西湖大学做博士后,正致力于解决生命健康领域的难题,她立志以自己所学,帮助更多的病患减少痛苦、恢复健康。以她为原型的电影《无声里突围》今年9月在宜章正式开机,创新转化文化IP。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宜章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办会兴城、旅发惠民的实效,众人划浆开大船的团结,将山水画卷转化成发展答卷、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胜势。今年上半年,全县GDP140.68亿元,同比增长6.9%;1-8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9%,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年来,腊元古村更新了,“可岩可田”更火了,“森林温泉”更热了,“梵墅不凡”更响了,燕子岩瑶寨更靓了,城乡的微建设更美了,莽山的朋友圈更大了,游客的获得感更实了……
宜章坚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擦亮“天下莽山、人间仙境”旅游品牌形象,让诗和远方实现更好联结,共创美好生活,助力“破茧成蝶”、精彩呈现。
莽山真的美,来了不后悔。
本版图片均由宜章县委宣传部提供
来源:华声在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