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北朝风华的时空画卷
——磁县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区
金秋时节的磁县,山水相映,层林尽染。滏阳河畔绿柳拂水,溢泉湖畔烟波浩渺,北朝考古博物馆内陶俑肃立,向人们讲述着1500年前民族融合的壮阔历史。
磁县北朝考古博物馆。磁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里曾是东魏北齐的京畿要地,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今年,作为我市“北朝文化旅游带”首年轮值县,磁县大力推进风景道建设等系列工程,为打造区域文旅合作典范持续发力。
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北朝文化旅游带是我市以临漳县、磁县、峰峰矿区的北朝文化为内核,联动成安县、冀南新区,构建“建安风骨+石窟艺术+建筑考古”多元矩阵,致力于打造虚实共生、古今交融的北朝文化全景体验目的地。
磁县历史可追溯至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三国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设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这里不仅是赵都、殷都、邺城“三都”文化交汇地,更是北朝文化遗存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磁县北朝墓群共有134座墓冢,是东魏、北齐时期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的皇陵区,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9月,北朝考古博物馆建成开放,占地200亩,展陈面积4000余平方米,馆藏文物5000余件,是中国北朝皇陵文化考古的重要研究基地。
在北朝考古博物馆外,一尊高达11米的骆驼雕塑巍然屹立,其原型源自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陶骆驼,比原作放大了20倍,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56米外的大门取材于古代城阙和北朝石窟艺术,11和56这两个数字,分别寓意“一带一路”和中华民族56个民族一家亲。
馆内陈列的陶俑阵列,被誉为“小兵马俑”。其中一对大门吏俑高1.42米,是迄今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大的陶俑。这些陶俑形态各异,有的深目高鼻具胡人特征,有的眉清目秀显汉人风貌,风帽与褒衣博带交融,生动诠释着那个开放包容的时代。
“这些文物不仅是静默的展品,更是民族融合、文明互鉴的生动见证。”北朝考古博物馆馆长王志勇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实物陈列,让观众感受北朝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
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磁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了一批以北朝文化为主题的核心景区,形成了一条集文化探源、生态休闲、主题娱乐于一体的精品线路。
北朝考古博物馆作为全国最大的县级北朝专题博物馆,除常规展览外,今年国庆期间将推出“指尖忆北朝”手绘工坊、“兰陵入阵·雄浑归来”主题舞蹈等互动体验项目,让文物“活”起来、文化“动”起来。博物馆还将开设夜场,通过灯光艺术和实景演出,为游客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磁州水墨园以磁州窑文化为主题,打造集文化体验、生态观光、温泉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园内定期举办大型花展、文化雅集、传统技艺展示等活动,让游客在欣赏园林美景的同时,感受磁州窑文化的独特魅力。园区还引入NPC互动体验,通过角色扮演和任务设置,增强游客的参与感。
溢泉湖风景区风光旖旎,拥有全国最长的景观浮桥“磁桥映月”,依托优质水生态资源,开发环湖绿廊、水上运动、生态研学等产品,成为集湖泊游憩、文化体验、康养休闲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区。
方特国色春秋作为全国首家成语文化主题乐园,将传统文化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通过声光电和数字技术,生动展现邯郸成语文化特色。
区域联动的协同发展
为推进北朝文化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我市将建设中华南大街最美骑行路和峰峰—磁县—临漳旅游风景道,开通“北朝专线巴士”,无缝串联沿线景区,提升跨区域游览便捷度。同时推动景区联票优惠,实现北朝文化从“一日游”向“多日深度游”转型。
聚焦青少年群体,磁县整合五县区23处优质文旅资源,推出北朝文化主题研学品牌。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研学路线——如“博物馆里看北朝”历史探寻、“红色记忆永不褪色”红色教育、“看山戏水 北朝很‘潮’”沉浸体验——让广大学生在寓教于游中感受文化魅力。
五县区协同发力,共同开展“北朝文化探秘之旅”主题宣传,以第一视角联合摄制宣传片,既彰显各自资源特色,又共塑区域整体形象。利用新媒体矩阵,发起大型文旅宣传活动,持续扩大北朝文化旅游带的品牌声量。
与此同时,磁县建立常态化服务质量督导机制,优化游客体验;完善投诉处理流程,保障游客权益。同时还构建了景区客流预警与跨县分流联动机制,在接待量接近峰值时及时启动应急调度,确保游览安全与舒适。
下一步,磁县将继续以北朝文化旅游带建设为抓手,深化区域协同、强化品牌运营、优化游客体验,为邯郸文旅强市建设贡献磁县力量,谱写山水磁县、人文磁州的崭新篇章。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李艺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