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月光如水,洒在嘉应观的琉璃瓦上。这座见证了三百年来中华民族治黄历史的皇家庙宇,今夜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此时,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这里悄然展开,诉说着一条大河与一个民族的不解之缘。
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资料图)
观里的奇妙夜:四代人相聚
2025年一个秋夜,武陟嘉应观内万籁俱寂。忽然,大殿正中供奉的大禹塑像目光流转,一声轻叹打破了夜的宁静:“四千载春秋流转,不知今日黄河可还安好?”
“老人家放心,现在的黄河乖得很哩!”一位头戴安全帽、身穿劳动布工装的老工匠推门而入,身上还带着黄河泥土的气息,他说:“我是1951年修建人民胜利渠的张建国,咱们后来人没给您丢脸。”
话音未落,一位身着白色练功服的长者飘然而至,拱手作揖:“温县陈家沟陈王廷,见过二位。今夜月色如水,不如品茗论河,共话治水之道?”
正当三人准备畅谈时,殿门再次被推开,一位穿着现代工程制服、手持智能平板的年轻女士快步走进:“抱歉来晚了,刚在指挥中心值夜班监控水情。我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工程师李静,代表当代治黄人参加这次聚会。”
大禹治水:华夏治河的智慧源头
大禹轻抚手中的耒耜,目光深邃:“当年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我先父鲧治水九载,一味堵截,终告失败。我吸取教训,改堵为疏,疏川导滞,钟水丰物。”
他继续回忆道:“最难的是凿开龙门山。我带领民众,用火烧水激之法,硬是在山上开出一道八十步宽的口子,形成今日‘鱼跃龙门’之奇观。十三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使百川归海,百姓安居。”
“您知道吗?”李静工程师打开平板电脑,“您创造的‘疏导’法,至今仍是治黄的根本原则。我们现在做的调水调沙,本质上就是现代版的‘疏川导滞’。”
张建国激动地接过话茬:“1951年我们修人民胜利渠时,就是按照这个思路。不是硬跟黄河对着干,而是顺着它的性子来。”
9月20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人民胜利渠渠首 (马绍坤 摄)
人民胜利渠:新中国治黄的第一座丰碑
“那会儿条件苦啊!”张建国掏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没有机械,就靠人挑肩扛。白天干活,晚上就睡在工棚里。最难的是在流沙地基上建闸,工人们跳进齐腰深的水里打木桩,冬天水里都带着冰碴子。”他指着照片上一个年轻的身影:“这就是我,那年才17岁。当时大家喊着号子:‘嘿哟嘿哟,把渠修嘿;黄河水呀,浇地肥嘿!’”
“1952年4月12日通水那天,”老人眼中闪着泪光,“老百姓跟着水流跑啊跳啊,都把黄河水叫‘幸福水’。最让我难忘的是1952年10月31日,毛主席来视察,亲手开启了渠首闸门。”
李静补充道:“人民胜利渠开启了下游引黄灌溉的先河。通水70多年来,累计引水400多亿立方米,让百万亩盐碱地变成鱼米之乡。原阳大米能够成为‘中国第一米’,全靠这条渠。”
太极拳理:以柔克刚的治水智慧
陈王廷缓缓起身,演示了一个太极拳动作:“治水如练拳,硬碰硬非上策。我在创编太极拳时,观察黄河水遇障碍物不硬闯,而是绕道而行,但最终仍奔流入海。这种以柔克刚的智慧,与治水相通。”
他继续解释:“太极拳讲究‘引进落空,借力打力’,这与现代调水调沙的原理异曲同工,都是顺应自然之势,化害为利。”
李静点头称是:“我们现在治黄确实借鉴了这种哲学。比如小浪底调水调沙,就是利用水流自身力量冲刷泥沙,而不是单纯靠人工清淤。”
现代治黄:从人定胜天到人水和谐
“现在的技术真是神奇!”大禹赞叹道,“我当年走遍九州,足足花了十三年。若有此等神器,何需如此之久!”
李静展示着平板电脑上的系统:“这是数字孪生黄河系统,可以在虚拟空间中模拟各种水情。这是无人机巡河系统,一天能巡查上百公里河段。还有水下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进行水下作业。”
她调出几张照片:“我们现在讲究的是系统工程。既要防洪保安,又要生态保护。这是现在的黄河三角洲,已经成为候鸟天堂。这边是郑州附近的黄河生态廊道,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张建国感慨地说:“我们那会儿主要想着怎么让黄河听话,现在你们想的是怎么与黄河做朋友。”
太极拳发源地温县陈家沟地处黄河北岸。(资料图)
科技赋能:智慧治河的新篇章
“近年来,我们建立了智慧黄河系统。”李静继续介绍,“通过布设在流域内的3000多个监测站,实时收集水情、雨情、工情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提前72小时预测洪峰流量。”
她展示了一段视频:“这是去年的调水调沙作业。通过精确控制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成功将1.2亿吨泥沙送入大海,同时向下游河道补水18亿立方米。”
“最令人骄傲的是——”她调出一组数据,“通过持续治理,黄河已经连续20年不断流,连续15年未发生重大险情。黄河水质也从过去的劣五类改善到现在的三类以上。”
文化传承:从治河到悟道
陈王廷说:“我在创编太极拳时,将黄河的奔流不息、刚柔相济融入拳理。如‘如封似闭’似堤防堵漏,‘野马分鬃’如分洪泄流,‘云手’似水流回转。”
他起身演示:“太极拳讲究‘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如同治水要‘以导代堵,顺势而为’。这种东方智慧,不仅适用于治水练拳,也是为人处世之道啊!”
大禹颔首称赞:“善哉!治水如治国,皆需顺天应人。四千年后见后人不仅治水有方,更悟得其中大道,吾心甚慰。”
安澜河的明天
晨光熹微,对话接近尾声。
大禹最后嘱咐:“治水之事,永无止境。望后人继续探索,让黄河永葆安澜。”
张建国坚定地回应:“您老放心,我们这一代吃了不少苦,但看到现在黄河安澜,一切都值了。”
李静充满信心地说:“现在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我们正在推进智慧黄河建设,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打造全天候、全流域的智能监测调控系统。我们一定会保护好母亲河,让黄河成为永远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陈王廷收势定式,缓缓道:“太极生生不息,黄河代代流传。愿此河此拳,皆成惠民之道。”
第一缕阳光照进大殿,四人的身影渐渐隐去。殿外,黄河水静静流淌,见证着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也见证着中华民族治水智慧的永恒传承。
…… ……
从大禹治水到智慧治黄,中华民族用数千年的实践,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智慧。
嘉应观那对雍正元年的铁狮子,依然静静地守护着黄河。它们见证了过去三百年治黄历史,也必将见证新时代治黄人继续书写人水和谐的新篇章。(记者 宋向乐 视频:李思豫 李艺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