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擦亮“剑门蜀道、女皇故里、红色热土、康养胜地”文旅品牌。在历史长河中,广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廉洁文化作为其中一颗璀璨明珠,与蜀道文化、三国文化、历史名人文化、革命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奏响独具特色的蜀道廉韵。8月1日起,“蜀道清风”微信公众号推出“蜀道廉韵”周末特别栏目,带您探寻广元跨越千年的廉洁印记,感受廉洁文化绽放的时代光芒。
米仓道:排除万难 不胜不休
米仓古道。 米仓道开拓于商周时期,兴于秦汉,北起陕西南郑县,循濂水河、冷水河谷南下,翻越大小巴岭、米仓山,再循南江河南行抵巴中,巴中以下分为两途,西线入成都,南线达重庆,总里程250公里,因翻越旺苍米仓山而得名,是汉中盆地与成都之间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通道。
米仓道蕴含的廉洁因子米仓古道兴存3500多年,上通秦陇,下达蜀川。作为古代军事通道和粮食物资运输要道,见证了无数历史兴替与朝代更迭,更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排除万难、不胜不休的精神传承。
赤化全球 不胜不休
木门会议会址纪念馆。 旺苍县木门镇位于米仓古道必经之地,地处旺苍、南江、苍溪三县交汇处。1933年6月,经过四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战斗,红四方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路围攻”,为全面总结反“三路围攻”的作战经验,进一步加强红军和根据地建设,川陕革命根据地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在旺苍木门场的木门寺召开了著名的“木门军事会议”,着重总结“反三路围攻”胜利作战经验,整军扩编,停止军内肃反。这次会议也成为红四方面军入川以来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木门会议后,红四方面军越战越勇,迅速进入了发展壮大的新时期,由入川时的4个师1.4万余人发展到了4个军4万余人。尔后,队伍又进一步壮大至8万余人,川陕革命根据地由此进入了鼎盛时期。
“赤化全球”石刻标语。 现如今,木门会议会址已经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国防教育基地。寺院内,还留存着全国独一无二的“赤化全球”石刻标语和“扩大百万红军!”“打倒日本及一切帝国主义!”等苏区红军石刻标语数百余件。这些标语如同冲锋的号角,唤醒旧社会的穷苦百姓,激励军民共赴战场,充分展现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精神。如今,这些语言通俗却威震敌胆的标语,依然生动诠释着“星火燎原”的奥秘。
宁愿苦干 不愿苦熬
大茅坡梯田。
大茅坡位于旺苍县高阳镇鹿渡村,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里是杂草丛生的荒坡、乱石嶙峋的瘠地,交通不便,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恶劣。当地农民在“千块石头一撮土”的石缝中求生,靠年人均不足300公斤的粮食和100多元的收入维持生计。这样的客观环境,造就了人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坚韧性格。1990年10月,为改变生产条件,大茅坡改土工程正式拉开序幕。当地党员干部,如村支书唐发春、妇女主任康怀贵等人,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坚持奋战,带领家家户户投劳投力,誓将乱石堆改造成好梯田,历经四度寒暑,先后投入16万人,挖填土石38万立方米,垒砌石墙25公里,高标准建成梯地570亩,创造了“千车万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夺高产”的时代奇迹,“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大茅坡精神从此在全国叫响。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革命年代,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和艰苦条件,红军智勇坚定、越战越勇,喊出了“赤化全球”的坚定口号;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大茅坡的人们自强奋进、不等不靠,在改土工作中苦干实干,男女老少齐上阵,将乱石坡改成了好梯田,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在新时代,党员干部更应该传承发扬好革命先辈和大茅坡人排除万难、不胜不休的奋进精神,将其转化为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咬紧牙关、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共同书写新时代治蜀兴川广元实践的崭新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