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古桥之宁波古洞桥
编者按:认识一座桥梁,领略一处风景,读懂一篇历史。凝结先人智慧,跨越历史长河,讲述今古传奇。
宁波古洞桥,原名翠山寺桥,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庄家溪村,南北向横跨庄家溪,连接江村岭与翠山寺;是一座始建于宋代,1923年重修,长30米,宽3.5米的单孔薄拱大跨度拱桥。桥额上由工匠精心刻下的“古洞桥”三个遒劲的隶书大字。
唐乾宁元年(894年),有一个法号思明的僧人,因一心向善,屡行善事,感动了附近村民。为了满足思明和尚建庙立佛的愿望,附近芝溪岙邵家捐献了一块土地。思明和尚通过化缘募集,在此块土地上建造了一座小寺庙。因寺傍翠岩,初名翠岩院(古时将规模较小的寺称为院)。
由于时局的动荡不安,兵火四起,翠岩院也是命运坎坷,累毁累兴。
宋嘉定四年(1211),参知政事张孝伯(1137年-不详,字伯子,号笃素居士,安徽和县人。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累官至参知政事,先后出任知隆兴府、江南西路安抚使等职,擅长行书)居住在翠岩院不远处的林村,其见村民非常重视此院,便将其升级为“功德寺”,并请赐“移忠资福寺”额。
为方便溪流东边的信徒进香拜佛,张孝伯命人在寺前建造了横跨大溪的石桥,石桥因寺取名“翠山寺桥”,石桥为单孔月洞式,势如飞虹。南宋工部侍郎冯温舒在《兴建记》里称其“驾长虹以通兰若”,足见当时其规模惊人。
及至明代,翠山寺毁而石桥依旧。明代诗人杨承鲲(字伯翼,明代诗人、书法家。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嗜书,十五六岁为诸生,,诗作存世106首,以五言律诗为主,主张“守古尺度”“必尽肖古人乃已”,反对剽窃。书法师法晋人,风格萧疏,沙门传慧云林和尚曾从其学 ,存世作品《太上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被视作明晚期书法代表作 )叹曰:“谁开翠山寺,空有翠山桥。”
此时翠山寺桥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雪剑,石级烂蚀过半,举步荦确,行则惴惴。明杨守随(1434~1518,字维贞,号贞庵,浙江宁波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其居官刚直,建白甚多,遇事无所顾忌,官至工部尚书,掌大理寺事,卒赠太子少保,谥康简)在其诗《翠山寺》中描述:“百尺危桥听堕叶,行层洞壑看流花。”
1923年,里人李声雷组织募修,对翠山寺桥进行重建,桥基以江村岭岩石为基,基上叠石为拱,并新命桥名“古洞桥”,桥名由雷山秀才汪崇干题写。
由于兴建水库,为了保护古桥,2007年,政府将这座约800年的古洞桥进行整体拆迁,迁移至距原址西南方向约1500米的翠岩山南麓小溪上,并在其旁再次修建了翠山寺。让分别多年的寺庙与古桥再次重逢,比邻而居,相依相存,守望相助。
古洞桥与翠山寺,一个有禅意,一个山野风。都默默普渡世人,助人通过彼岸。
古今多少事,尽付古桥中。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人,本人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