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临近,中山翠亨新区的滨海步道旁,新文旅项目的重磅消息呼之欲出。马鞍岛上首个海洋主题乐园,目前建设已经接近尾声,有望于国庆档开园迎客。
在广东沿海城市中,中山海岸线不长,滨海旅游基础相对薄弱。近两年,翠亨、南朗等沿海区域,大力探索海洋资源多元化开发,推动“渔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落地,吸引海洋主题乐园、渔港文旅区、滨海休闲文旅等滨海旅游新业态,带动滨海旅游热起来,为中山发展海洋文旅产业添“一把火”。
全市首个海洋主题乐园来了!
深中通道开通后,中山登陆点的连片草地成为大湾区游客“打卡”伶仃洋日出的胜地,在这个人气爆火的打卡点基础上,翠亨新区不断整合引进资源,延伸出了露营、烧烤、风筝等休闲娱乐新业态,打造了集盒·翠亨里滨海文商旅新地标,让游客得以在中山感受不一样的滨海风情。
翠亨新区马鞍岛海边的草地成为大湾区游客“打卡”的热门点。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此次即将开业的中山市首个海洋主题乐园,就坐落在集盒·翠亨里附近。根据项目规划,乐园设置了童趣休闲区、亲子游乐区和卡丁车区三大功能区,包含20多项游乐设施。目前,园区建设正在加紧收尾,开业时间指向国庆假期。
近两年,海洋主题的游乐设施在中山多了起来。
今年5月1日,中山首个海洋文化主题游乐项目——恒远海立方环游城正式在兴中广场开业。这座占地约1万平方米的一站式亲子教娱乐园,集海洋生物展示、海洋科普、互动演绎、职业体验、海洋课堂、亲子互动于一体,游客可观赏海洋生物,体验海底观光隧道,观看美人鱼表演、海狮表演等。
此外,去年8月,在中山三大文旅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香港蛟龙集团正式对外公布了蛟龙港海滨智谷项目信息。项目计划投资至少80亿元,在翠亨新区建设集企业总部、购物中心、海洋公园、海洋主题酒店、高线公园、空中森林、空中游艇码头、零碳王国文旅项目等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
香港蛟龙集团总经理张慧婷曾透露,该项目中的海滨城购物中心将对标全国首家商业旅游综合体——成都蛟龙港海滨城购物中心,利用购物中心与二茅岛建设文旅项目——海洋公园。蛟龙港海滨智谷项目将运用新模式,打造新业态,发掘新亮点,产生新经济,打造中山特色海岛旅游新名片。
可以想象,未来,在马鞍岛的海边,一条中山“情侣路”,将串联起中山滨海旅游的崭新风景线。
老渔港将焕新,打造中山版“渔人码头”
彩烟升腾,汽笛齐鸣,8月16日,一场盛大的开渔仪式,点燃中山横门渔港。3天的开渔节,富有海洋特色的文化表演、趣味赛事、美食集市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现场体验。
近年来,南朗街道持续举办开渔节活动,串联整合渔业、美食、文化、旅游等资源,推动“渔文旅”融合发展,树立“横门开渔节”品牌,打开了一扇展示区域“渔文化”的窗口,也正在打造镇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南朗街道崖口村东堤,不少游客到此吹海风、赏风景。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老渔港的变化背后,也正在酝酿新的机遇。
今年3月30日,“投资中山”招商推介暨第十二届中山人才节活动上,翠亨新区3个项目上台签约,投资总额近30亿元;其中最重磅、最亮眼的,就是“横门片区综合开发项目”,签约主体是“香港新华集团”。
实际上,早在2017年,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就曾向媒体表示,看好中山翠亨新区发展前景,正考虑在中山进行投资布局。2022年6月,中山与香港新华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产业、金融、科研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根据协议,香港新华集团将集聚优势资源,与中山合作打造大湾区智能工业创新港、EOD模式渔人码头等项目。
其中,渔人码头项目,新华集团计划采用EOD开发模式对横门水道区域进行综合性开发,利用中山独有的区位优势、优良的生态基底及配套,吸引产业及人口,带动文旅产业的发展,实现区域整体价值提升。
根据翠亨新区官方发布的消息,“横门片区综合开发”项目计划在横门片区打造渔港文旅区,包括打造4A景区,开展香海路相关路段外立面改造,建设滨海休闲文旅度假设施以及相关配套功能区等内容,将打造新的文旅和商业服务集聚区。
穿越50多年历史的老渔港,即将迎来全新蝶变。
深中桥头,打造海洋文旅新城
中山拥有57公里的海岸线,海域面积159平方公里。翠亨新区(含南朗街道)位于伶仃洋西畔,是中山最靠近海洋的区域,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市的93%。凭借绝佳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这里成为中山未来保护和开发海洋空间的重要区域,也是中山发展滨海旅游的重点区域。
翠亨新区(含南朗街道)位于伶仃洋西畔,是中山最靠近海洋的区域,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市的93%。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根据《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总规》),海洋空间成为中山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总规》提出,中山将利用东部海域广阔、海岸线长的优势,主动融入广东省海洋强省建设,坚持海陆统筹,优化沿海空间功能布局,促进海陆产业一体化联动发展。
东部临海区域,是中山的战略“留白”区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山城市向东、向海融湾发展步伐提速。在空间上,翠亨新区明确将构建“一湾、两轴、两带、四区”城市发展格局。其中,“一湾”即香山湾。依托东片区南部、产城人融合片区东部的沿海区域,翠亨新区将对标世界一流湾区,按照生态优先、陆海统筹原则,在深中桥头打造视角焦点建筑和滨海广场,塑造中山全新的滨海城市天际线。
根据翠亨新区公开的信息,未来,香海路将融合长堤、礁石、海滩等滨海风景元素,建成后将通过现有路网实现与珠海情侣路相连接。通过建设串联魅力空间的滨海公路,翠亨新区未来将着力打造湾区休闲旅游胜地,实现“两条景观轴、两条绕城生态景观带”的建设构想。
【观察】
“陆海统筹”,挖掘发展滨海文旅的后发优势
在广东沿海城市的版图上,中山的海洋叙事曾经是沉默的一页——海岸线不长、资源不占优,被归入滨海文旅“弱市”行列。但中山正视这种“先天不足”,探索模式创新,逐渐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子。
“渔文旅”融合,是中山向海图强的一次积极试验。它避开了传统滨海旅游的大投入、大景区模式,转而深耕“轻资产、强体验、深文化”的路径。项目规模未必巨大,却极具黏性,将游客的消费体验与美食、文化、生态深度串联,形成了一条新的“海洋价值链条”。
中山的滨海文旅产业发展,正在呈现出明显的“后发优势”。没有历史包袱,反而让它能更从容地开展规划:以EOD模式推进渔人码头项目,将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深度结合;“香山湾”从规划层面就对标世界级湾区,志在重塑城市天际线;海洋“商文旅”融合业态,连片规划、互补发展。
更为深远的是,中山正在书写“陆海统筹”的城市新语法。57公里海岸线不再只是地理边界,而是成为连接湾区、激活城市东进的战略通道。深中通道打通物理距离,而“情侣路”连通珠海、滨海步道呼应深圳,则是带领中山真正从发展格局上融入大湾区滨海生活圈。
中山正在示范一种海洋文旅开发的新可能:以细腻的运营、文化的挖掘和生态的尊重,在小空间上做出大文章。
【特写】
村里办起不落幕的海边集市
秋风起,蟹儿肥。9月,又到了黄油蟹上市时节,众多食客慕名而来,周末的崖口燕石围海鲜街愈加热闹了。
南朗街道崖口村是中山海洋资源最丰富的村之一,渔业发达,海鲜极负盛名,多年前已经形成一条颇具规模的海鲜街;同时也是中山生态环境最优美的沿海村庄之一,这里拥有全市唯一的连片原生红树林,是湾区游客观光打卡的热门地。
靠海吃海,崖口村近年来不断升级“吃法”。依托咸淡水交接的地域特色,崖口村积极发展咸淡水鱼塘养殖虾、蟹等高档水产品,补齐了海鲜“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成功打造了“崖口海鲜”这一特色品牌,招牌海鲜餐厅成为吸引乡村文旅的新利器。在原有海鲜街的基础上,崖口村延长“美食经济带”,改造升级东堤岸线,打造不落幕的海边集市,成为中山滨海休闲游的网红点。
近两年,南朗街道持续推动红树林保护工作,崖口湿地公园成为红树林集中连片营造修复的样板。如今,这里鹭鸟翩飞、红树成林,越来越多游客慕名前来这里静享滨海湿地自然之美。
从红树林的生态守护,到美食品牌的精心培育,再到滨海文旅的流量汇聚——崖口村以海洋为纸、生态为墨、文旅为笔,勾画出了中山乡村发展滨海文旅的生动样本。
中山拥有57公里的海岸线,海域面积159平方公里。图为深中通道日出打卡点对出水域的红嘴鸥。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延展】
中山“十四五”红树林保护工作成绩单:
1、自2021年以来,中山市先后组织实施8个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累计新营造红树林35.05公顷(含潮沟)、修复现有红树林120.82公顷,于2023年提前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既定任务目标,红树林营造和修复工作顺利通过省级核验。
2、截至目前,崖口湿地公园范围内已累计新营造红树林33.12公顷(含潮沟),红树林覆盖率最高达78.37%,成为红树林集中连片营造修复的样板。
3、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2022-2023年度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引入木榄、桐花等大苗进行补植,修复改造无瓣海桑成林53.28公顷,红树林群落结构得到优化,生态系统韧性与抗干扰能力大幅增强。
4、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持续探索“红树林+教育”发展模式,平均每年开展红树林、湿地植物、鸟类、昆虫等科普宣教活动超100场,园内打造了2个红树林科普馆,15亩农耕乐园、50亩水稻田体验区,设置了长1.5公里的零碳科普小径,配套建设了两层自然教育教室,为开展红树林自然教育活动提供保障。
采写:南方+记者 何伟楠 雷海泉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作者】 何伟楠;叶志文;雷海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