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过后,候鸟迁徙季来临。连日来,白鹭、灰鹭、黑翅长脚鹬等鸟类频繁现身北京大兴区。在长子营镇凤港减河段与大龙河安定段,这些候鸟或在浅滩觅食,或振翅高飞,灵动身姿绘就鲜活风景,成为北京生态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动写照。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大兴区野生鸟类已达30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64种。崖沙燕在永定河畔筑巢,形成全市唯一的繁育栖息地;震旦鸦雀、苍鹭、鸿雁等候鸟变身留鸟,长久栖居于此。
为给鸟类打造适宜的栖息环境,大兴区持续推进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通过平原造林、景观生态林提升等举措,串联绿色空间,打造生态走廊。在湿地建设上,综合运用地形整理、植被恢复等多元手段,推进湿地生态建设。当地精心打造长子营湿地公园,建设小微湿地32块;海户公园、永定公园等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推动“城市再野化”。如今,大兴区湿地面积扩展至4.63万亩,湿地保护率达81.62%,长子营、杨各庄湿地被列入市级湿地名录。同时,还建立动态监测体系,更新完善资源数据库,形成125种湿地资源植物图谱。
此外,大兴区以林长制为抓手,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精细化管理生态林及郊野公园,实施林下补植补种、调整林分结构等措施,建设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小微湿地等。目前,已建立市级生态林养护管理综合示范区5处,建成保育小区63处、小微湿地97处,构建起多层次生物栖息网络。
在公众参与和教育宣传方面,大兴区围绕“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主题,联合多部门开展宣传活动,传播爱鸟知识和保护理念。依托国有林场、义务植树尽责基地等平台,举办湿地研学、观鸟活动等科普活动,让公众与野生动物保护实现“零距离”接触。
大兴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扩大生态空间容量,完善生态服务功能,打造“林水相融、鸟语花香”的生态格局,为建设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的生态支撑。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