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寺坐落于北京西山之中,寺庙依山而建、幽丽典雅,距今已有690多年的历史。碧云寺始建于元朝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两代继续扩建。清乾隆年间,碧云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建造了著名的金刚宝座塔。金刚宝座塔成为碧云寺的重要标志。近代以来,碧云寺因设有孙中山的纪念堂和衣冠冢而闻名于世。作为一座名刹古寺,碧云寺不仅印刻着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艺术,而且它还留下了中国共产党先驱的红色印迹。
邓中夏、刘仁静于碧云寺筹备中共一大
1921年5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收到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发来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通知,要求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派两名党员出席会议,并要求准备好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对于大会的意见。为了做好这次大会的筹备工作,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邓中夏、高君宇、刘仁静、罗章龙等人召开会议,集体商议出席这次会议的相关事宜。会议上,李大钊和邓中夏被选为一大会议的出席代表。不过,李大钊正处于北京教师索薪事件的浪尖上、邓中夏也已应邀参加重庆夏令讲学会,故无法参加会议。最终,小组决定由张国焘、刘仁静二人赴上海参加一大会议。虽然邓中夏没有作为正式代表出席党的一大,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还是责成他帮助刘仁静做好中共一大会议的相关文件工作。
1921年6月23日,邓中夏、刘仁静来到了碧云寺。在“能仁寂照殿”院内,两人租下了一间小屋,静心地准备中共一大的会议材料。在这里,邓中夏回顾总结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工作情况,认真地“写出了北京共产党小组的意见”。关于邓中夏所写的这份文件材料,目前并没有留存下来。不过,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档案中发现了一份没有署名的《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这份报告虽然没有具体署名,但从报告的内容来看应为邓中夏所写。《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重点讲述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如何向工人和知识分子进行宣传的问题。针对工人群体,报告谈及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比如在长辛店创办劳动补习学校、成立工会、出版刊物《劳动音》等。这份报告还特意分享了宣传工作中最为有效的战斗口号,即“提高工资”和“缩短工时”。另外,针对知识分子群体,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宣传方式一般为翻译发行《共产党宣言》《经济学谈话》等小册子、向知识分子进行公开辩论或私人谈话等。
在筹备完一大文件材料后,邓中夏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在西山碧云寺挥笔写下了《西山读书杂诗》,抒发自己对中国共产党即将诞生的向往之情。他深情地写道:“我们请来了《火神马克思》来了!一心专注在他的身上!哦!好了……西山,我们下次再见罢!我们下次见时,你又该换穿着什么服色呢?”
从6月23日至26日,邓中夏和刘仁静一共在西山碧云寺驻留了4日。随后,刘仁静启程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邓中夏本人虽然没有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一大会议,但需要指明的是,邓中夏亲身参与了一大文件起草工作,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的重要推动者和筹备者。
萧明、陈毅与碧云寺
碧云寺是北京中法大学的最初校址,它不仅记录着北京中法大学的办学历程,而且见证了萧明、陈毅等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足迹。民国初年,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发起成立留法俭学会,鼓励中国青年留学法国,以达“输世界文明于国内”的目的。1912年4月,留学俭学会在北京成立法文预备学校,后经李石曾选址将碧云寺作为法文预备学校的校址。1920年春,法文预备学校改称为中法大学西山学院。至此,北京中法大学在碧云寺正式创建。
萧明和陈毅均是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后因在法国参加学生爱国运动而被遣回国。萧明、陈毅回国后曾陆续来到碧云寺,就读于北京中法大学。
萧明于1921年回国,同年底进入北京中法大学学习。1922年,萧明在北京认识了湖南老乡、北京共产党小组成员的邓中夏,后经邓中夏和陈为人介绍,萧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加入党组织的萧明在1922年至1923年间担任中共西山支部(亦称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这个支部是以中法大学的党员为对象而建立的,成员有萧明、颜昌颐、王斐然、彭健华等十余人。在担任西山支部书记期间,萧明参加了北方党刊——《工人周刊》的编辑工作,同时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积极从事工人运动工作。1923年,萧明参与指导了长辛店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和京绥铁路工人声援“二七”大罢工的革命斗争。此后,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萧明主要从事于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共北京市委工委书记、北京市总工会主席等职。
陈毅也于1921年回国,其后回到四川家乡处理留法勤工俭学的后续事务。1923年10月,陈毅来到碧云寺,正式进入北京中法大学读书。在学期间,他一面从事文学创作,一面从事革命活动。陈毅十分爱好文学,此时的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文学创作之中。《报仇》《西山的葬礼》《归来的儿子》等诗歌小说,均是他在碧云寺求学期间写下的。这些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宣传劳苦大众、宣传国际主义和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
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陈毅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入学不久,他在萧明、颜昌颐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七八月间,陈毅担任中共西山支部书记,这是他加入党内的第一个职务。当时,由于党的经费非常困难,党员要资助党,还要帮助其他困难同学。为此,他通过努力写文章来获得稿酬,“但报馆撰文常苦于无固定的收入,生活很清苦。每天的生活费仅两角钱,常常买点馒头就白开水充饮”。尽管如此,陈毅仍积极投入到统一战线、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等工作中。作为党支部书记,他每月召集一次党的会议,把北方区委的指示及时传达下去,并对党组织在学校内的工作以及在附近农村的调查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汇报。正如中法大学的校长李书华所说:“陈毅作为学生,哪儿是读书!读书是掩护,其实是搞革命。”从1923年10月至1926年8月,陈毅在北京近三年的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碧云寺度过的。碧云寺不仅是他求学进步的地方,也是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革命生涯的起点。
碧云寺与中国工人运动
碧云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兴起发展的重要见证地。1922年上半年,唐山地区的煤矿矿主、反动政客同煤矿工人的斗争日趋白热化。至10月23日,唐山开滦五矿(唐山矿、赵各庄矿、林西矿、唐家庄矿、马家沟矿)的3万多工人,为要求增加工资、争取工人俱乐部的合法地位,举行了大罢工。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的邓中夏曾前往唐山指导工人的罢工斗争。10月25日,罢工工人在矿局门外示威,但遭到军警开枪射击,死伤50余人。在形势最为紧张的情况下,邓中夏咬破手指,为唐山的工人们写下战斗的血书:“亲爱的同志们,你们一定要坚决同英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到底,争取罢工的胜利!”邓中夏意识到,罢工斗争若要取得胜利,就必须争取全国工人的支持。为此,他火速赶回北京,紧急通知全国各铁路工会,要求他们派代表来京讨论举行全国铁路总罢工,以此来支援唐山工人的罢工斗争,而代表们此次来京开会的地点,就安排在了碧云寺。
就在铁路工会代表陆续抵达碧云寺之时,传来了唐山开滦煤矿罢工失败的消息,工人们的罢工运动遭到了英帝国主义和军阀杨以德的野蛮镇压。面对如此境况,邓中夏和工人代表们在碧云寺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此次罢工失败的原因。邓中夏认为:“客观上当然是帝国主义军阀协同出兵以铁血镇压,使罢工不得不失败,但这仍非失败主要的原因,主要原因还在主观上的错误。”唐山开滦煤矿的罢工斗争虽然失败,但并没有磨灭邓中夏和中国工人的革命斗志,他们对外发表宣言:“我们工人对此惨剧,惟有请全国同胞们主持公道,加以援助,以救我们三万余苦工人于水火之中。现在全体工友益加激奋,非达目的不已。”
与此同时,罢工的失败也进一步促使邓中夏考虑罢工斗争的组织领导问题。10月底,邓中夏与工人代表们继续在碧云寺举行会议,一起研究了成立各铁路分会和筹备全国铁路总工会的问题。会议最终通过两项重要决议:一是决定在全国各地的铁路建立工会,若当局者不予批准,就一致罢工;二是决定成立全国铁路总工会筹备委员会这一重要机构。这两项决议的通过,表明在碧云寺召开的这次工运大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孙健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