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最通达的城市,号称“天下之腰膂”,贯通南北陆路,连接东西水道。打通它,便掌握了天下的命脉。
这也是一座最封闭的城池,素有“铁打”的威名,借山水为屏,筑起铜墙铁壁。守住它,便锁住了“半壁江山”。
在王朝兴替的潮汐里,这里屡屡布下防线,又终化作枢纽通途。
这里是湖北襄阳。
“华夏第一城池”
襄阳位于南襄盆地的最南端,素有“华夏第一城池”之称。这里的“池”,指的就是环绕古城的护城河。
它的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达到250米,相当于近三个标准足球场连在一起。
在古代,几十米宽的护城河已属宽阔,而襄阳护城河的规模,在冷兵器时代绝对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在中国古代城池中极为罕见。
秦岭到淮河一线,是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连绵的山河屏障,在古代极大地阻隔了南北交通。中国历史上,每当南北方发生分裂,这里便成为双方交锋的最前线。
然而,这道防线存在一个天然缺口,就是地势平坦的南襄盆地。它像一条天然的走廊,成为穿越南北屏障最便捷的通道。
可以说,守住襄阳,就守住了中国南北通道的大门。
1800多年前的“显眼包”
襄阳市博物馆里,一群出土于东汉墓葬的陶狗堪称“显眼包”。这些狗并非单纯的宠物,更是担负看家护院之责的护卫犬。
饲养数量如此之多的护院犬,也是当时襄阳雄厚经济实力的直观体现。
东汉末年,襄阳地区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地主庄园。馆中陈列的三层陶楼,在当时绝对是“豪宅”,兼具生产与防御双重功能。
展柜以仓储式密集展出的形式,还陈列了大量陶碓、陶磨、陶井、陶猪圈等随葬品。从这些陶器组合可看出,每个庄园都是一个自给自足、防御严密的小型王国。
这富足得益于秦岭南坡丰沛的降水和低山丘陵之间肥沃的耕地。在当时,谁能得到襄阳,就掌握了“大粮仓”和“兵源地”。
黄金十字 枢纽中的枢纽
汉江之石,天工妙手。
石头上天然的黑白纹路,神似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还有阿拉伯数字,甚至是英文字母。众石之中,一种中心穿孔、被称为“穿天石”的奇石尤受青睐。它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承载着一个浪漫的传说。
相传穿天石是汉水女神所佩之饰,《诗经》里有一首动人的情诗,描述了一个痴情的男子,倾慕遥不可及的汉水女神,但汉水宽广难渡,他不禁怅然叹息。
这条令襄阳人魂牵梦萦的汉江,是长江流域最长的一条支流,自西北向东南奔流,连接起长江、黄河两大流域。
它与南襄盆地沟通南北的陆路捷径,在襄阳实现了交汇。水陆动脉在此叠加,共同塑造了中国大陆地理格局中至关重要的“黄金十字”,连接起古时候多个重要经济区,成为“枢纽中的枢纽”。
“三顾茅庐”在这里
东汉末年,时任荆州刺史的刘表把荆州的治所迁到襄阳,并创办学业堂,三百鸿生巨儒曾在此讲学,学生达到上千人。据明清时期《襄阳府志》记载,诸葛亮也曾就学于此。
隆中山,位于襄阳古城外十多千米处。相传,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三顾茅庐,就发生在这里。
汉末天下大乱,刘备为复兴汉室,三次来到隆中山,拜访诸葛亮,寻求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提出先占据荆州,而荆州当时的治所正是襄阳。这场著名谈话史称“隆中对”,这一战略,奠定了日后三分天下的格局。
当时,大量北方士人为避战乱南迁至此,襄阳一跃成为汉末的学术中心。这段时期虽短,却是襄阳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首席旅游推荐官”——孟浩然
《春晓》,是中国人学习唐诗的经典启蒙作品,作者孟浩然就是襄阳人。
孟浩然早年隐居城外的鹿门山上,现存260余首诗作中,超过100首描绘了襄阳的山水与他在襄阳的生活,可以说是襄阳的“首席旅游推荐官”!
在孟浩然笔下,襄阳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一面。“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曾经困住敌人铁骑的鱼梁洲,化作恬静江景;“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曾经咆哮着拦截骑兵的汉江,竟泛起温柔波光;而他一句“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更将这座铁打的城池,吟咏成胜似江南的诗意栖所。
生活在盛唐时期的孟浩然,笔下的襄阳恬淡安逸。他将这座军事堡垒化入审美意境,使襄阳的山水从兵家必争的铁血战场,变为诗人的心灵栖所,推动了中国山水田园诗派创作。
作为交通枢纽,襄阳成为无数诗人旅程的中转站,被誉为“唐诗高地”。就像当代人每到一地游玩都要打卡一样,仅《唐诗三百首》中有关襄阳的诗歌就有27首。
观一城文脉,
知古今春秋。
9月1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20档,《文脉春秋》邀您一起走进——湖北襄阳。
来源:央视一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