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峨眉山,大家想到的可能是金顶的云海佛光,或是路边拦路要食的猴子,但最近这家老牌景区有点烦——投资8亿的大制作演艺项目停演了。
上半年游客少了近15万,连卖了几十年的茶叶生意都大不如前,峨眉山的日子不好过。
峨眉山最新发布的业绩报告有点让人看不懂,二季度收入比去年少了9%,但净利润反而涨了7%。
上半年整体来看,各项主营业务都在下滑,门票收入少了近千万,索道收入降了7.5%,宾馆酒店收入更是跌了12%,最惨的是茶叶业务,收入直接少了三分之一。
这里面藏着两个关键问题,游客数量实打实少了6.5%,意味着景区吸引力在下降,但净利润还能增长。
秘密藏在成本里——门票成本降了4%,酒店成本降了3%,相当于靠“省”出来一点利润,并不是经营变好了。
更麻烦的是游客结构变了,峨眉山低山区域免费开放后,报国寺、神水阁这些地方成了年轻人“特种兵式旅游”的打卡点,看起来人不少,但真正花钱买门票上山的核心游客少了。
大家宁愿在山脚拍拍照、发个朋友圈,也不想花几百块钱爬山受累,更别说花时间坐缆车排队了。
索道业务最能说明问题,虽然还是景区最赚钱的板块,毛利率接近80%,但成本涨了12%,收入却在降。
去过的人都知道,节假日坐缆车经常要排两三个小时队,体验不好自然没人愿意来,这种情况下,净利润增长就像给漏船补窟窿,根本解决不了实质问题。
8亿大剧为何没人看?
让峨眉山真正陷入争议的是《只有峨眉山》的停演,这个由知名导演操刀的项目,总投资8.19亿,从2019年开业到现在,累计亏了5.8亿。
今年上半年收入不到850万,却亏了1600万。实在撑不下去,只能在6月15日正式停演。
花了这么多钱,为啥不赚钱?去过的游客评价很直接:“看不懂”“票价太高”。
这类文旅演艺项目其实有成功案例,比如宋城演艺的模式就很赚钱,但宋城是自己操盘、自己运营,盈亏自己负责,而峨眉山找外部团队打造,花了大价钱却没摸准游客需求。
现在的游客越来越务实,年轻人出来玩,要么追求极致性价比,要么想要独特体验。
《只有峨眉山》动辄几百块的票价,既不如爬山看风景来得实在,又没有网红打卡点的传播属性,加上景区本身山路陡峭,游客爬完山累得够呛,根本没精力再看一场几小时的大戏。
更关键的是这类项目的投资逻辑有问题,好像只要请个名导、砸笔大钱,就能凭空造出一个热门景点,但旅游消费很实在,游客不会因为导演名气大就买单。
平遥、岳阳等地也有类似项目,只是因为没上市不用公开业绩,亏了钱没那么多人知道而已。
老景区的转型难题
峨眉山不是个例,黄山、泰山这些老牌山岳型景区都面临同样的困境,靠门票吃饭的日子越来越难,想转型又怕踩坑。
峨眉山的报表里藏着更严峻的信号:宾馆酒店业务毛利率只剩下5.37%,比去年降了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开酒店几乎不赚钱了。
这背后是游客需求的彻底改变,以前人们旅游是“到此一游”,拍张照片证明来过就行,现在大家更在意体验,爬山累不累、消费坑不坑、有没有特色服务都很重要。
网友吐槽峨眉山“猴子抢食”、“高价上香”的问题,其实都在消耗景区口碑。
对比一下九寨沟,同样是自然景区,人家靠优化线路、控制客流、提升服务,性价比口碑一直不错,而峨眉山还在吃老本,想靠一个大项目就完成转型,显然不现实。
年轻人宁愿花更少的钱去徒步露营,也不想为溢价的“老牌景区”买单。
茶叶业务下滑33%也很能说明问题,以前游客下山总会带点特产,现在电商这么方便,谁还在景区买高价茶叶?
这些传统增收项目失灵,新项目又亏损,景区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不转型等死,转型又怕加速死亡。
破局的关键在哪?
峨眉山的困境其实给所有传统景区提了个醒:“靠山吃山”的时代真的过去了,从1997年上市到现在,峨眉山吃了三十年门票红利、大众旅游红利,甚至“菩萨红利”。
但到2025年的今天,这些都不够了。
想破局得先解决核心问题,游客最抱怨的排队、宰客、体验差等问题,其实花不了多少钱就能改善,比如优化索道调度减少排队时间,规范山上商户定价,整治“猴子扰民”问题。
这些基础工作做好了,比花8亿搞演艺项目更实在。
然后得放下“大牌景区”的架子,现在流行的“轻量化转型”思路值得借鉴:不搞重资产投入,而是和专业团队合作分账,风险共担。
利用现有资源开发低成本体验项目,比如结合佛教文化做冥想体验,针对年轻人搞星空露营。
九寨沟的例子证明,自然景观本身就是最好的IP,峨眉山完全可以围绕“云海、佛光、生态”这些核心卖点做文章,用短视频、直播等新方式吸引游客,而不是另起炉灶搞不相关的演艺项目。
把爬山体验做好,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还想再来,比什么都重要。
结语
峨眉山的业绩下滑和项目停演,其实是好事,它打破了“老景区躺着就能赚钱”的幻想,逼着整个行业思考转型。
那些依赖门票经济、靠名气吃老本的景区,迟早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现在的旅游市场很清醒,游客不会为情怀买单,更不会为无效投资买单,无论是名导加持还是巨资打造,最终都要接受市场检验。
景区转型不能想当然,得真正站在游客角度思考:他们需要什么?愿意为什么付费?怎样才能让体验超出预期?
对峨眉山来说,8亿项目停演不是结束,而是重新出发的机会,把省下来的钱用在刀刃上,改善基础服务,优化核心体验,探索轻资产转型模式。
老牌景区的新生,从来都不是靠砸钱造景,而是回归旅游的本质——让游客玩得开心、花得值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